西魏历史简介

西魏(公元535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孙子元宝炬为帝,国号“大魏”。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南梁对立,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至公元557年被北周取代,经历两代三帝,历时二十二年。
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后,拥立魏孝文帝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魏文昭帝,改元大统,西魏开始。公元551年,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公元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不久被毒死。元宝炬四子元廓即位,称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运动而被迫改复姓拓跋。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公元557年宇文护得将领支持,迫使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西魏覆灭。
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着政权,在他努力下,任用苏绰等人改革,采用和北攻南策,使西魏进一步强盛。甚至攻入南梁的成都,夺取南朝西川荆雍地盘。在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且在三次战役中大败东魏大军,奠定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
西魏期间,社会较为安定,国力日趋强盛,有效地抗击了东魏的多次进攻,而且于废帝二年(553年)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夺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即孝闵帝,建立北周
西魏国
西魏的国号本是“ 魏、大魏”,是 北魏国号的延续。北魏分裂后,分为西魏和东魏,所谓“西魏”只是与东魏相区别的称呼。西魏领有北魏洛阳以西的土地,又在长安建都,在地理位置上是位于东魏的西面,所以称呼西魏。  
西魏建立
永安三年(530年),贺拔岳以两千疲惫之卒,横扫了三秦之地的劲敌。   在尔朱家族覆灭后,贺拔岳拥兵关陇,与高欢对峙。永熙三年(534年),侯莫陈悦暗中倒向高欢,并诱杀贺拔岳。贺拔岳旧部推举宇文泰继任军主,击败侯莫陈悦。其后,北魏孝武帝元修与高欢不睦,入关投靠宇文泰,任命其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
永熙三年十月十七日(534年11月9日),高欢另立元善见称帝,徙都于邺(今河北邯郸临漳西南邺镇)。永熙三年闰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3日),宇文泰杀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魏文帝),改元大统,宇文泰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军政大事尽出于泰手。从此,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高欢与宇文泰皆居相位,军国大事总属相府,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元氏皇帝不过是傀儡而已。  
交战东魏
大统元年(535年)春正月,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率军再攻潼关,见宇文泰已有准备,遂挥师攻华州(治华山,今陕西华县),赖著刺史王罴的拚力死战,才打退了东魏进攻;大统二年三月,高欢又亲率万骑袭取夏州,徙五千户而归。不久,又袭取灵州,徙五千户而归;大统三年正月,高欢又领军屯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于黄河上架设浮桥,准备渡河攻潼关。高欢恃戎马之强,年年进攻西魏,虽然未曾得手,但宇文泰知道,长此下去,实力处于劣势的西魏必然难以支持,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士气,增强战斗力,开拓兵源,扩充军队。  
大统九年(543年)二月,高欢将兵十万,渡过黄河,据邙山(今洛阳西北)列阵,宇文泰领军击之,战于邙山,大败,士卒损失六万余人,经过数年经营建立起来的一支军队损失大半。而当时关陇地区的鲜卑族人数有限,不可能再大量补充军队,因此,邙山之战后,宇文泰开始从汉族中间吸收兵员,三月,宣布征募关陇地区的豪强地主武装。在北魏末年的关陇起义中,豪强地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组织乡兵,东西魏分立后,这些地主武装并没有解散,仍然控制在豪强手中。宇文泰通过广募豪强以充军旅这一措施,把这些分散的乡兵武装变成中央军队的一部分,由政府选择关陇地区有名望的人物来统领,从而,既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削弱了北魏末年以来的地方势力,又促进了武川军人集团与关陇地主的联合。此后,到大统十六年(550年),又进一步把征兵对象扩大为所有的均田户,这样,西魏军队中汉族士兵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大统十二年(546年)九月,高欢亲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县西南),想拔除西魏安在汾水下游的这个钉子。西魏并州刺史韦孝宽镇守玉壁,顽强抵抗,高欢先后采用断水道、火攻、挖地道等战术,围城五十余日,士卒死亡七万多人,未能攻下玉壁,最后高欢染疾,只得解围而去。玉壁之战,高欢倾力而出,攻一孤城五十余天不下,智力皆困,以至愤恚成疾,转年正月,发病而死。自此,西魏扭转了过去的劣势,和东魏势均力敌了。  
高欢死后,子澄即位,高澄与手握重兵的侯景不和,畏景权重,欲夺其兵权,侯景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于西魏。宇文泰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同时又对机诈权变的侯景十分谨慎,分派大军络绎接收侯景所占土地,并示意景交出军队,入朝长安。其时,高澄在侯景叛变后,也派大军进逼,于是,侯景转而投归萧梁,酿成了一场侯景之乱。在平定侯景之乱的过程中,萧氏兄弟争夺帝位,相互残杀,宇文泰乘机略取土地,夺得汉东、益州、襄阳(今湖北襄樊)等地,控制了长江上游和汉水。  
后期统治
大统十六年(551年),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  
大统十七年(552年),侯景败亡,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称帝,是为梁元帝。萧绎在侯景未平前,曾称臣于西魏,与西魏订立盟约;西魏以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南),梁以安陆(今湖北安陆)为界,请同附庸,并送质子。既称帝后便不再称臣,宇文泰派使臣宇文仁恕到江陵聘问,梁元帝向宇文仁恕表示,梁已统一,西魏应将所占梁、益、襄阳等地归还梁朝。宇文仁恕还告宇文泰后,泰认为既已取得梁、益,就应进一步规取江汉,恰巧此时萧绎侄萧詧入朝西魏,请求出兵击绎。于是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九月,宇文泰命于谨、宇文护等率步骑五万,进攻江陵。十一月,城破,梁元帝被处死,魏军挑选江陵百姓男女十余万口,驱归关中,只把一座空城留给萧詧,同时又将原来梁朝控制的雍州诸郡收归西魏作郡县,这样,西魏的疆域扩展到了今四川、湖北一带。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元廓即位,并改名为拓跋廓,即西魏恭帝。西魏恭帝元年(554),又以有功诸将继承鲜卑三十六国及九十九姓,除有的将领本来就用鲜卑复姓的不予更动外,那些已经在太和改制时将复姓改为单姓的将领则重新改为复姓,已采用汉姓或本来就是汉姓的,则赐以鲜卑姓,如李虎赐姓大野氏、李弼赐姓徒何氏、赵贵赐姓乙弗氏、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凡所统领的士兵皆以他们主将的鲜卑姓为自己的姓氏。  
走向灭亡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三月,宇文觉以嫡子被宇文泰立为世子;四月,拜为大将军。十月,宇文泰去世,宇文觉嗣位为太师、大冢宰。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开始扶持15岁的宇文觉承袭父位,由宇文护辅政。十二月,魏恭帝又下诏以岐阳之地封宇文觉为周公。  
西魏恭帝四年(557年)正月,在其堂兄宇文护的扶持下,宇文护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把皇位禅让给宇文觉,宇文觉即位称帝受禅位,正式即位称天王,国号大周,史称北周,是为北周的开始。追尊宇文泰为文王,母元氏为王后。立妃元胡摩(西魏文帝第五女晋安公主)为王后。
西魏皇帝列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备注

文景皇帝(元宝炬追谥)

元愉

北魏孝文帝三子,元宝炬父

文昭皇帝(文皇帝)

元宝炬

大统

535年―551年

北魏孝文帝孙,元愉三子

无(史称废帝)

元钦

无,称元年

551年―554年

元宝炬长子

恭皇帝

元廓拓跋廓

无,称元年

554年―556年

元宝炬四子

西魏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