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六卿介绍

晋国六卿,指春秋时期晋国的三军将佐。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 ,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六卿出将入相,连续10代人在晋国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卫着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晋国六卿概述
晋文公四年(前633年),被庐之蒐,晋文公于城濮之战前作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佐,地位从高到低分别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并按照“长逝次补”原则,轮流执政,称为三军六卿。
晋文公八年(前629年),清原之蒐,晋文公增设新上军、新下军,合计五军十卿。晋襄公六年(前622年),夷之蒐,因排位最前的四卿在同一年相继去世,晋军面临大面积调整,晋襄公便裁撤新上军、新下军,恢复三军六卿建制。
晋景公十二年(前588年),为奖励鞌之战立功将士,晋景公增设三军,扩为六军十二卿。五年后,下宫之难爆发,赵氏一系几乎灭绝,新三军被合并为新军,变为四军八卿。晋悼公十四年(前560年),绵上之蒐,晋悼公裁撤新军,又一次恢复三军六卿建制。
晋平公八年(前550年),栾氏之乱,栾氏被灭族,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时仅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之后此六家每家占据一卿位,长期把持晋国军政大权,故后来晋国六卿又被用来特指此六大家族。
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铁之战,范氏、中行氏被灭,遂取消中军,六卿变为四卿。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氏、韩氏、魏氏三家联手消灭执政的智氏,为最终实现“三家分晋”奠定基础。
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赵、魏联手打败了晋国的执政大臣智伯瑶,进而瓜分了晋国,韩、赵、魏虽然成为诸侯,但最后逐一败倒在秦国的铁蹄下,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在六卿直系后裔有4600多万人口,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国六卿历史背景
曲沃代翼
晋国是天子的兄弟之国,并一直是周王朝的肱骨,地位显赫。周平王东迁,晋文侯仇出兵勤王,功在社稷。晋文侯还有个弟弟,名成师,史称曲沃桓叔,都是在战争中生的,仇这个名字确实没有成师好,当时就有人预言要出乱子。
前784年,晋穆侯去世,其弟晋殇叔短暂的篡位,又被晋穆侯的长子公子仇夺位,晋文侯在位35年。前745年,文侯子昭侯即位后,时曲沃附近有叛乱,晋昭侯就把叔父成师封到曲沃,这是比首都翼还要大的都市,麻烦来了:成师和他的子孙数十年如一日地开始和晋侯争国君之位,斗争极其复杂的残忍。总之,前679年,经过长达67年的内战,成师的孙子晋武公称终于消灭了“仇”的子孙,晋国暂告安定,史称“曲沃代翼”。当时,齐桓公小白已经开始了他的霸业。前677年晋武公死,儿子晋献公诡诸即位了。诡诸在位期间干的两件大事——扩张国土与屠杀宗族。
公族摧残
晋献公诡诸也许是晋国67年的内斗形成的惯性吧,晋献公即位后,即使他想仁慈都难以做到了——他的 曾祖父成师的公子、公孙(史称桓庄之族)也不少,时时想着干掉诡诸,晋献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于是以士蒍之谋,离间群公子,遂用8年的时间屠杀。本家杀得差不多了,基本上也就没什么问题了,但血腥的杀戮惯性使得诡诸不由自主的把毒手伸向了自己的儿子。前672年,即晋献公五年,“伐骊戎,骊姬骊姬弟(妹妹),俱爱幸之。”骊姬为了给自己的儿子谋取继承权,经过姐妹的一系列阴谋夺嫡活动,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诡诸的残忍本性,前655年,太子申生被逼死,重耳、夷吾出奔。骊姬还使诡诸和晋国的群臣盟誓:都不许接纳或者帮助外出的公子。到此,虽然诡诸自以为完全解决了隐患,但他离死也不远了,身后的事情就由不得他了。
诡诸的上述做法对晋国的未来有深厚的影响,国君的儿子从此一般不被留在本国,这成了一种制度。这个措施虽然当时起到了稳定内部的作用,但是长远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裂变,晋国因为公室的人员和力量极其单薄,各个大家卿大夫不断坐大。
卿族扶植
但异姓势力的坐大,晋献公只是扫清了障碍,真正把他们培育起来的,还是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重耳流亡十九年,身边的心腹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 、胥臣等都是异氏,这些人也都是他此后重要的依靠对象。即使回国后,重用的先轸、栾枝等人也大都是异姓。这些人都是霸业的建设者,几十年后,他们的下一代在维护着晋国百年霸业的同时,也在蚕食晋侯的君权,果然在几百年后,他们的子孙成为晋国宗庙的掘墓人。可以说,从晋文公、晋襄公父子相继称霸后,晋国的国政基本掌握在异氏的大臣手中,结果是国君越来越弱,异氏卿族越来越强。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了生存,为了争权,为了夺利,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竞争。六卿之间亲情与仇恨交织、恩义与血腥错杂,共同谱写了一部壮烈的历史诗篇。其间的恩仇故事跌宕起伏,兼并厮杀极其残酷,精彩程度绝不亚于当时各个国家间的纷纭争斗。
历届卿士
正卿一览
自晋文公作三军,以郤榖将中军,郤溱佐之。郤氏在军中执掌大权,但在朝中,却以执政大夫狐偃为首。在军中身为上军佐的狐偃就不得不服从郤榖。这样的人事安排作用在于政权与军权交织,便于晋侯进行有效的控制。
到了晋襄公时,以贾季将中军,执政大夫赵盾佐之。后将赵盾、贾季在军中的职务调换,赵盾将中军并身兼执政大夫,军政完成合一,赵盾成为了朝臣中绝对的领班人。赵盾逝世,郤缺继立,郤缺所继承的不仅仅是赵盾中军将一职,还有执政大夫和作为晋国一把手的军政大权。换言之,自赵盾起至荀瑶终,晋国最高军政长官正卿=元帅=执政大臣=中军将(【注】:荀跞之后,只有四卿,以上军将为尊)

历代正卿中军将

名讳

谥号

执政时间

家族关系

郤榖

 

前633年—前632年

 

先轸

 

前632年—前627年

 

先且居

 

前627年—前622年

先轸之子

狐射姑

 

前622年—前621年

狐偃之子

赵盾

赵宣子

前621年—前601年

赵衰之子

郤缺

郤成子

前601年—前597年

郤芮之子

荀林父

中行桓子

前597年—前594年

荀息之孙

士会

范武子

前594年—前591年

士蒍之子

郤克

郤献子

前591年—前587年

郤缺之子

栾书

栾武子

前587年—前573年

栾枝之孙、栾盾之子

韩厥

韩献子

前573年—前566年

韩简之孙

智罃

智武子

前566年—前560年

荀首之子、荀林父之侄

中行偃

中行献子

前560年—前554年

荀林父之孙

士匄

范宣子

前554年—前548年

士会之孙

赵武

赵文子

前548年—前541年

赵盾之孙

韩起

韩宣子

前541年—前514年

韩厥之子

魏舒

魏献子

前514年—前509年

魏犨曾孙、魏绛之子

士鞅

范献子

前509年—前501年

士匄之子

智跞

智文子

前501年—前493年

智罃曾孙

赵鞅

赵简子

前493年—前475年

赵武之孙

智瑶

智襄子

前475年—前453年

智跞之孙

晋国正卿:赵氏3人;智氏3人;范氏3人;郤氏3人;韩氏2人;魏氏1人;先氏2人;中行氏2人;栾氏1人;狐氏1人,总计21人
世卿执政时间:赵氏45年;智氏36年;韩氏34年;魏氏5年;范氏17年;栾氏14年;先氏10年;中行氏9年;郤氏9年;狐氏1年不足,总计180年。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立三军六卿,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这180年间是晋国六卿十一个世族之间相互兼并,最终韩赵魏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晋国六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