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隋朝北伐高句丽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非要灭掉高句丽,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当时最强大的突厥帝国,这是一个庞大的不亚于匈奴的国家,基本上北方国家都是其盟友,想要搞掉突厥,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先搞掉其周边的小国,而高句丽号称有50万中国人,所以,即使高句丽求和派出使者隋炀帝也没有停战,继续执行武力解决高句丽震慑北方国家的战略。今天我们来说一下隋朝北伐高句丽的真正原因。

其实隋炀帝要灭掉高句丽,是因为当时最强大的突厥帝国,这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但想要灭掉突厥,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先杀鸡给猴看,而高句丽号称有50万中国人,所以,即使高句丽求和派出使者隋炀帝也没有停战,继续执行武力解决高句丽震慑北方国家的战略

但是从战略上来看是正确的事情,在当时的经济和技术上却变成了最大的错误

当时水稻主产地是河南和江浙,连河北的北边一带都无法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所有的物资都需要用运河从中原运到辽东地区,路途遥远,路上的消耗就高达80%。

所以隋炀帝犯了急功近利的大忌,在如此不利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他急于求成要求出兵3年即解决高句丽,其中路上就需要约一年半,也就是一年半之内就击破高句丽,为了一战灭掉高句丽采取了重锤砸核桃的做法,出兵50万,最远的军队要从浙江杭州开拔达到辽东已经是一个春秋了。

隋炀帝三次攻击高句丽,第一次就给予高句丽重创导致高句丽国内经济一落千丈,但隋炀帝认为需要彻底消灭之,于是发动第二次东征,第二次高句丽采取诱敌深入重点设防的办法,而隋炀帝亲征为了面子又拒绝从海路发动突袭一定要从陆路突破防线,结果打成胶着状态,最后严冬降临全军后撤的过程中溃散,战场上战死大约几千人,而溃散时竟然损失了20多万人。。

第三次东征时,国内已经发生叛乱,但隋炀帝非要灭掉高句丽然后回师讨平叛乱,这样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不稳定的后方,最后100万人征高句丽,只有大约几万人抵达辽东地区,随后国内全面叛乱,隋炀帝退保扬州,100万征夫全部溃散,一部分抵达辽东地区的军队被隔绝在偏远地区自立为王,小说里罗家将就是这个原型演绎而来

纵观整个隋炀帝的决策,决策本身非常睿智,战略层面的部署非常的正确,但是在战术层面和局部问题的态度上过于追求皇帝的面子追求胜利大于害怕失败,急于求成好大喜功

本来大运河只挖到洛阳,没什么问题,中间也有不少河道可以利用,但是为了征高句丽临时决定将大运河一直挖到黄河北方,又为了东征临时修造北京的临时总指挥部沿途还令居民义务劳动只付出来运输的费用而没有考虑回程的费用导致民间苦不堪言,此时的隋炀帝只有靠战场上取得胜利才能稳定局面但战场上又考虑自己的面子强攻猛打遭到失败

隋炀帝仅仅是为了征高句丽这样的小国就导致国家灭亡自身败死,说明再高明的策略也需要按照客观实际去施行,任何事情都不能从计划到过程到结果都按自身的主观想法去进行,假如隋炀帝有一半的事情不考虑自己的面子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做出决定,那么至少隋朝不会灭亡

而且唐朝就是走的隋朝的路子,但是唐朝将隋朝的战略路线的时间节点拉长进行,屡次只出兵3万人发动局部战争不停地骚扰削弱高句丽的国力,最终,高句丽被新罗灭掉,而突厥内部也发生变动,唐朝成功地灭掉了隋朝一直都没有灭掉的这两个国家,但是因为隋朝的挫败致使中国浪费了50年的时间才灭掉高句丽,所以间接的导致吐蕃顺利地崛起,成为与唐朝,阿拉伯帝国并列世界前三的强大国家。

从隋朝以后中国再没有朝代和帝王做事情急功近利甚至有点消极怠工,也再没有朝代和帝王因为攻打一个小国而导致国家灭亡 ,隋炀帝的故事就是传说中的王炸+4个二+飞机+带翅膀+顺子,但是仅仅因为太骄傲轻敌而最终输掉赌注的最经典的战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suichaogushi/37855.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