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佛祖简介-佛教人物,佛教教祖

如来佛祖即佛教教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梵文: 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Siddhāttha Gotama;梵文: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被后世尊称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者”)、世尊等;中国尊称他为佛祖,即“佛教祖师”。被世人尊为神明。
释迦牟尼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 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成道),是佛教的开启者。
释迦牟尼(公元前623年—公元前543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佛祖释要

如来佛祖就是释迦牟尼佛,也称为释迦如来。 
如来,佛是三界内的导师,六道四生的慈父,亦称九法界之本师。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鹫峰顶上修得丈六金身。此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历史上确实有如来佛祖此人,他是古印度加比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后外出修行,终成正果,创立了佛教。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父亲是加比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净饭王为了想让悉达多继承王位,不让他出家,给他找了很多美色,悉达多在19岁的时候娶妻并生下一子。后离家修行,于农历十二月初八成佛。
.
释迦牟尼佛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亦译作:能仁、能忍、能寂、能默、能满、度沃焦,或 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
“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āgata)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ābhū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
“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
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
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
如来佛祖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
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如来佛祖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是慈悲济世修真正善的佛。 
释尊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 等。

佛祖简史

人物介绍
释迦摩尼,又名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3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是佛教的开启者。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佛祖诞生
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诃摩耶。
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佛祖生平
悉达多降生人间
摩耶夫人途中经过大花园,叫蓝毗尼园。那天天气特别晴朗,园子里面百花争妍,绿草如茵,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夫人漫步在花园中,看见一颗高大的无忧树,枝繁叶茂,犹如伞盖一样柔柔软软地垂下。夫人看得高兴,举起右手摸了摸枝条,太子就从右胁诞生了,披着一身金光。
阿私陀为太子占相
有位博学多识的星相学家,他名叫阿私陀来到王宫,细细地端祥安然而卧的太子,庄重地说:“非凡人!非凡人!太子相貌奇妙,面如满月,他是释迦族的光荣,他将会成为人间 的救世主 。”
举世无双的宫殿
净饭王为太子建造一座举世无双,奇妙无比的宫殿,命名为“四时宫殿”;进入宫殿,四季如春,楼上阁下弦歌不绝,宫女歌妓侍立左右,不知人间还有春去秋来的凄凉,不知人生还有悲欢离合的悲绪.
慧剑削发为僧
太子命侍从车匿将爱马犍陟牵出来,策马前行,彻夜不停。一路上人迹罕至,四周静寂之极。在密林深处,找到了他所理想的居所,太子削发改装为沙门(修道者),叫车匿将他削下的长发带回宫给父亲,作为纪念。
六年苦行修道
太子带领五个随从,来到尼连禅河的加者山苦行林中,为了寻求解脱,他静坐思维,身不着衣,不避风雨,每日仅食一麦或一麻,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身体已极度消瘦,但仍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
牧羊女供养羊乳
悉达多结束苦行后,先到尼连禅河洗去了他身上六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羊乳,恢复了体力。随从他的五个人见他这样做,都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去修苦行。
悉达多驱逐魔女
太子的威光惊动了六欲天上的魔王宫殿,魔王波旬心惊胆颤,害怕太子圆成佛道。便派了三个妖冶美丽的魔女去迷惑太子。魔女来到太子跟前,扭动着窈窕的身子,露出妩媚的笑容,挑逗太子情欲,而太子毫不动念!闭目静坐,稳如泰山。三个魔女自惭形秽,狼狈遁去。
菩提树下悟道
悉达多太子独自一人,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下,拾了一些草叶铺了一个座位,面向东方,盘腿静坐。当时发下誓愿:我若不能证到无上正觉,宁让此身粉碎,永不起此座!”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的凌晨,大彻大悟。
佛陀“初转法轮”
佛陀成道后,开始了四十年不间断的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活动。他最初说法,是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化度随侍过他的五个侍者阿若乔陈如等人。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说法,在佛教史上称为“初转法轮”。
佛陀弟子千余人
佛陀离开树林,来到他曾经修道的伽耶山尼连禅河边。他的目的是化度在这里修行的、拜火教的首领优楼频罗迦叶。佛陀感化了他,随后有五百个弟子皈依了佛陀。优楼频罗迦叶又说服了两个弟弟那提迦叶和伽耶迦叶,各带领自己的二百五十名教徒皈依佛陀,这时,佛陀弟子已有千余人。
回家探望父王
佛陀成道后的第六年,净饭王思念儿子,很想见他一面。佛陀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率弟子回国省亲。回到阔别十二年的故乡。他见到了父王,自然流露出的关爱之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父王万分激动。
罗睺罗“小沙弥”
佛陀回国省亲,讲经说法,王室宗亲纷纷披剃出家。就连净饭王的爱孙罗喉罗也随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弥”。过了两年,佛陀的姨母带着耶轮陀罗及五百宫女要求随佛陀出家,佛陀慈悲让她们出家为比丘尼,并且特制《八敬法》戒律,要求众比丘尼遵守。
国王皈依佛陀
皓月当空,大地银辉。佛陀在“竹林精舍”向一千二百五十诸比丘,宣说其深微妙法。而后,率众弟子暂离“竹林精舍”,走向北方的“祗园精舍”,沿途不断对民众施以教化 。乔萨弥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闻佛说法,深受启迪,当即皈依佛陀。
娑罗树下涅槃
佛陀晚年疾病缠身,仍然到处讲经说法。来到拘尸那伽城外的娑罗树林,佛陀疲乏不堪,决定在这里入灭。在两株娑罗树中间,阿难搀扶佛陀右胁而卧,还对外道须跋陀罗说法,这是最后度化的弟子,说完便寂然入定,安祥而逝。这是公元前五四三年二月十五日中夜,佛陀寿八十岁。
舍利子
佛陀入灭,遗体荼毗,留下舍利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吠多底波的婆罗门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
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在历史烟云的变幻中,绝大多数舍利被散失、湮没、不幸中的万幸,1987年在法门寺地宫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唐代古物,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时,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着,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黄,稍有裂纹和斑点。据史料记载,唐时,该舍利“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记与实物吻合。

佛祖尊号

在佛经中,如来与佛的不同:在于佛陀在说法讲到“性法”的时候就称为如来;在说到“相法”的时候就称为佛。因为如来是德性;佛是庄严形象。如来与佛的相同点:都是对佛陀尊敬的称乎。
人们自古将释迦牟尼佛称为如来佛祖,那是人们把佛陀看做娑婆世界本师,由此看出释迦牟尼佛在民众心目中铁定的地位,更有民间把每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的圣旦,叫做“太子爷生”,大家把佛陀当做家里的爷爷了。
如来佛祖的称谓,由来以久。不单在民间,就是作家在小说中,如《西游记》中如来佛祖以成为释迦牟尼佛的代号了。
如来慈悲喜舍,六度万行利益群生,更说出三藏十二部佛经,普利了古今中外无数众生,所以人们亲切地称一声如来佛祖。(方海权著)

佛祖十号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本来佛足有一万种名号,后来慢慢简略为十种名号。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出佛说十号经]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此十号义。若总略释之:
(一) 如来(梵tatha^gata ),音译多陀阿伽陀,则无虚妄。名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
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
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
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二) 应供(梵arhat ),音译阿罗诃,良福田。名应供。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
应供谓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
(三) 正遍知(梵samyak -sam!buddha ),音译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正遍知(亦名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四)明行足(梵vidya^ -caran!a-sam!panna ),具三明。名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明行足。明即三明也(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
行足者。谓身口意业。正真清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故号明行足。
(五)善逝(梵sugata ),不还来。名善逝。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
善逝者。即妙往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故号善逝。
(六)世间解(梵loka -vid ),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
无上士(梵anuttara ),无与等。名无上士。如诸法中,涅盘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今此经中合世间解无上士以为一号。虽开合不同。其义则一。故两存之。)
世间解者。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也。
无上士者。谓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世间解无上士。
(七)调御丈夫(梵purus!a -damya-sa^rathi ),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盘。
调御丈夫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盘。故号调御丈夫。(梵语涅盘。华言严灭度。)
(八)天人师(梵s/a^sta^ deva-manus!ya^n!a^m! ),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
天人师谓非独与四众为师。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九) 佛(梵buddha ),知三聚。名佛。(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故号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十)世尊(梵bhagavat ),具玆十德。名世间尊。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世尊谓以智慧等法。破彼贪嗔痴等不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间出世间。咸皆尊重。故号世尊。
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

佛祖三十二相

佛祖庄严的德相并不是生来如此的,
《大乘百福庄严经》说:每修一百福,才庄严一相,菩萨修行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佛陀在因地时,由于精进不懈,经过九十一劫才圆满相好的业报。
佛祖庄严的色身中,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特征,称为“相”,可分为三十二种,叫作“三十二相”;
足下平满相: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这是佛陀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的相,表示引导利益之德。
足下轮形相:足心现一千辐轮宝的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示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
手指细长相: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是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的相,表示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
足跟广平相:足踵圆满广平,是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证得的相,表示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
指间缦网相: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的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是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表示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
手足柔软相: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是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生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的相,表示佛以慈悲柔软的手摄取亲疏之德。
足趺高满相: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的相,表示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德。
腨如鹿王相:股骨如鹿王之纤圆,是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的相,表示一切罪障消灭之德。
垂手过膝相: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是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着所感得,表示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
象马阴藏相: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之相。此相是由断除邪婬、救护怖畏大众而感得,表示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
身广长等相: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德相,表示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身毛上靡相: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都向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是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的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
一毛一孔相: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是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治棘刺道路所感得的相,蒙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
身色金黄相: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的妙金台,是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感得的相。此德相能令瞻仰的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
身放光明相:佛的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是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感得的相,能除惑破障,表示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
皮肤润泽相: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是以清净的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七处隆满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是由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的相,表示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
两腋充满相: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是佛予众生医疗、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得的相。
上身如狮相:佛之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是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示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
身形端直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是以施药看病,持杀、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的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两肩圆满相: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是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的相,表示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
牙齿有四十相: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是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所感得的相,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的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
牙齿紧密相: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是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得的相,表示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
牙齿齐白相: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是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的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的三毒。
两颊隆满相: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
常得上味相:佛口常得诸味中的最上味。是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
舌广而长相: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是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感得的相。现此相,可灭除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值遇八十亿的诸佛菩萨授记。
声如梵王相:佛清净的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是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感得的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
目绀青色相:佛眼绀青,如青莲花。是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的相。
眼睫如牛王相: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是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的心怜愍爱护众生而感得。
顶上肉髻相: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是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的相。
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所以称为毫光、眉间光。是佛在因地时,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此妙相。

佛陀精神

释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他本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但他舍弃了王位,舍弃了人间的名闻利养一切享受,为了寻找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他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终于获得证悟而成佛。佛者,觉也。觉者,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觉察到一切事物的真相(法性)。他不但自己觉悟了,他还要帮助我们这些迷误困惑之中的众生,因机施教,引导我们,救渡我们,让我们也得到觉悟(弃恶趋善、破迷得悟、断惑证真),获得智慧的解脱。所以这叫自觉觉他,最终达于觉行圆满,这就是佛。可见,释迦牟尼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佛教在中国傅播、发展了二千多年,就是为了救渡众生。我们用一句话可以来说明,佛教的本质,就是众生关怀,关怀众生。
佛教的宗旨——救渡众生;佛教的本质——众生关怀。为了关怀众生,救渡众生,可以牺牲自己,这正是佛教“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来源。
在这里,我不能不提到著名神学家田立克(Paul Tillich)先生,他在他的名著《信仰的动力》(Dynamics of Faith)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终极关怀”的概念。他用“终极关怀”来诠释宗教信仰的真谛。我感谢他的是,用人类的“终极关怀”来说明佛教,那是最为确切不过的了。鸽飞到了尸毗王的怀中,尸毗王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它的安全;鹰向尸毗王说,我受饥饿之迫,不吃鸽无以疗饥。尸毗王以自己的肉换鸽,以救鹰之饥,这正是终极关怀的最好证明。尸毗王与鹰达成“以身贸鸽”的协议,是终极承诺(UltimateCommitment),达于完满度脱众生之悲愿是终极目标(Ultimate goal),最终实现正等正觉,便是终极真实(Ultimate realitytruth),田立克所提出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的四元素,在佛教的义理中得到了最完整的验证。我认为,哲学家傅伟勋教授生前在谈到田立克时说过一段十分中肯的话:“田立克的‘终极关怀’说,反而变成足以推动世界宗教之间相互对谈(dialogue)、相互交流(mutual exchange of ideas)甚至相互冲击(mutual challenge)的重要契机或桥梁,极有后设宗教学的学理意义。”(傅伟勋《生命的学问》P7浙江人民出版社)今天,我们聚会一堂,探讨“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宗教服务精神,既是佛教关怀众生、救度众生的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之精神,也正是所有宗教都具备的“终极关怀”精神。而这一探讨、交流、似乎又印证了傅伟勋先生所作的上述评骘。 
最后,我想引用我在最近所发表的《一个法国和尚的故事》一文中所写过的一段话来作为我本文的结束语:“东西方长期的隔离,今天已被打破了。隔离的沟壑,只是缺乏交流。拒绝交流就是制造隔离。而隔离和隔膜,都是不幸的。马蒂厄——这个法国和尚说得好:“经历了许多世纪的互相无知之后,在最近的二十年里,佛教与西方思想的那些主要潮流之间的一场真正对话,已经开始建立,佛教就这样取得了它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应有的位置。我们从早到晚,在我们生命的每个时刻,都在与我们的精神打交道,这个精神的最微小改造,也会对我们的生存过程和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产生巨大的影响”。愿我们发扬宗教的“终极关怀”精神,亦即“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服务精神,关怀人、关怀一切有情众生,让人类走向善良、正义、和平、利乐有情,庄严国土。 

影视形象

时间

影视作品

扮演者

1986年

央视版西游记系列

朱龙广

1992年

新白娘子传奇

张宝善

1996年

张卫健版西游记

楚原

1998年

陈浩民版西游记

楚原

2000年

西游记后传

郝一平

2010年

费振翔版西游记

朱彦菲

2011年

张纪中版西游记

王绘春

2017年

爱你一万年

石修

2018年

天真派西游记

李俊达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shanggurenwu/rulaifozu.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