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直到死才把政权还给刘禅呢?大概有如下原因。第一,诸葛亮的确是任重而道远,刘备战败而死,不仅仅是丢了一个荆州那么点代价。蜀国自刘备死后,人心不安,士兵数量急剧下降。这都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谈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段话很有深意,诸葛亮自我解释了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他,因为他谨慎小心。此时的蜀国必须要由这样一位谨慎小心的人来主持,才能转危为安。所以,诸葛亮不敢放手。
第二,此时的蜀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出师表》也谈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可不是小题大做之人,他能这样说,就说明现实的确如此。当时,诸葛亮不但面临着“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的外部压力,还有很让人担心的内部压力。此时的蜀国,随着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先后去世而变得人才匮缺。三国时期,谁用人才,谁就能占据优势,诸葛亮当然深知这一点。而蜀汉政权的最主要问题就在于它内部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正是这个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所以诸葛亮成为辅臣后,一方面要处理好和刘禅的君臣关系,另一方面更要处理好自己与蜀汉政权当中他的同僚们――那些来自不同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人之间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严重分歧,最后导致李严被废。所以,诸葛亮无论如何是不能把政权交给刘禅的。而李严的被废则成为刘备遗嘱破产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刘备的政治遗嘱并没有达到他预想的目的。也许,刘备让李严辅助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本身就是一个错。李严是南阳人,曾经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下面做官,干练精明,很得刘表和刘璋的信任,是一个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官僚。
212年,刘备准备进攻成都,但军事实力不够。213年,刘璋派李严指挥驻扎在绵竹的各路军队,抵御刘备的进攻。谁想,这位一向以“忠心”著称的前线指挥官却率领军队和一些官员投降了刘备。刘备经过几次大战,最终攻占了成都。李严的投降对刘备集团取得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李严得到刘备的信任是理所应当的。但这的确不是他成为刘备托孤大臣的主要原因。而真正让他成为辅臣的原因是他作为刘璋根据地的旧人这一身份,刘备为了笼络刘璋集团,扩大新建立的蜀汉政权的基础,只能对李严另眼相看。就在他死的前一年,他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死时,又让李严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可是,他同时又让李严担任中都护,驻守永安。也就是说,李严名义上是托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职责是镇守边疆。从古到今,没有一个辅臣是在中央之外的。仅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对于后主刘禅的影响似乎都是间接的,从难以接近皇帝而言,李严确实是空有托孤虚名,并无照顾刘禅之实。那么,是他不想照顾吗?是他真的不想有托孤实名吗?
当然不是。因为刘备根本就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我们看李严的官职,分别为光禄勋、中都护、尚书令。而诸葛亮的官职为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并在地方上还兼益州牧。蜀国的政治制度是两汉的延续,中枢机要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为三公之一,而光禄勋却为九卿之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皇宫卫队长,那么,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与作为卫队长的李严,谁高谁低,一目了然。按汉制,李严的中都护是没有军事大权的,反而是司隶校尉有监察之权。另外,李严的尚书令本为九卿之一的属官,掌管皇帝收发公文书函,而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则为加衔,也就是超越尚书台,总领台阁诸事。最后,汉末三国地方权重,州牧刺史更具影响力,就地方职称而言,孔明以领益州牧,已为地方大员。
事实就是,李严远在永安,距离成都甚远,仅这一点就对李严坚守岗位的职责造成非常大的打击。首先,光禄勋是卫队长,他应该时刻在皇帝身边,可李严却无缘兵巡皇宫,只能驻留边境,实质上不可能尽职护卫皇帝。其次,尚书台为处理皇帝奏章等文书的官职,若是尚书令人不在皇宫附近,所有文献、函令及奏章更不可能由远在天边的李严经手,因此李严的尚书令更无法实地掌握尚书台各项事务。最后,中都护本来就是边将,担任这个职位的人根本就无法影响到中央。因此李严的光禄勋、尚书令及中都护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全拜留守永安之赐,李严身兼此三官职,却为名存实亡。更何况李严位处边陲,即使皇帝有事发生,他也不可能在有效时间内赶到。确切地说,他完全被赶出了中央。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刘备根本就没打算承认李严辅臣之实,他让李严空顶着辅臣的帽子,不过是为了稳定当时的局势。
可李严并非是逆来顺受之辈,如果说,他不明白这是刘备奸诈的话,那么,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朝中大权就让他极为不舒服了。事情该从他驻守永安时说起,在这期间,发生了几件很不寻常的事。第一件事是,益州从事常房去南中巡视,但他在巡视途中却不宣传他上司诸葛亮的教令,却以都护李严的书信去晓谕益州郡各大姓家族。第二件事是,李严的好朋友孟达投降魏国以后,很为魏文帝曹丕所倚重,两人互有书信往来。李严这个人在三国时的名声并不好,他历事三刘(刘表、刘璋、刘备),朝秦暮楚,当时,他率军镇守蜀国的东大门,如果他像当初投降刘备一样投降曹魏,蜀国的前途不堪设想。这些征兆首先就引起了诸葛亮的重视。
第一件事可看做是李严在与诸葛亮争夺权力;而第二件事则完全可以看做是李严又犯了三心二意的毛病。但是,诸葛亮毕竟顾忌李严。首先,李严并非好惹之辈;其次,诸葛亮自己正在为蜀汉王朝开疆拓土,无暇顾及。226年,李严被调往江州,到了这个战略要地后,他多年来对中央政权和诸葛亮的不满开始发泄出来。首先,他在江州修筑大城,周围十六里,修建苍龙门和白虎门,还计划在城西十里处凿通后山,汇通两江,建设一个新城市,作为他的势力控制的据点。同时,他要求诸葛亮把五郡划给他建立巴州,由他担任巴州刺史。紧接着,他又希望中央政府允许他开府治事。要知道,当时在蜀国,只有丞相诸葛亮一人才有这个资格开府治事。
无数事情都让诸葛亮感觉到,如果不把李严除掉,迟早有一天,他不但会飞走,并且还会掉过头来咬蜀汉政权一口。诸葛亮猜得没有错,当李严手握蜀国四分之一的重兵后,他就开始违抗中央的命令,并且对诸葛亮派来的人故意冷落,进行排斥。这个时候的江州俨然已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军事中心,要同蜀国的中心成都分庭抗礼,平分秋色。李严能发展得这么快,完全是靠着刘璋旧部的身份。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也成了当初西周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二公分陕而治的势态。诸葛亮当然不同意,他做了周密部署,开始向李严进攻。首先,在230年,他上表晋升江州都督李严为骠骑将军,并命令他带领军队两万人前往汉中。同时,又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继任江州都督,办理善后事宜。李严找不到任何借口来推辞,并且也没有必要推辞,在他看来,江州还在他姓李的手里。他只好按照皇帝的命令到达汉中,诸葛亮就命令他留驻汉中,署汉中留府事。
第二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让李严负责供应军需物资。但事情就出来了,有人告李严施展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手段,企图诬陷诸葛亮。李严的“罪行”被揭露后,诸葛亮“当机立断”,联合高级官员二十二人上表给刘禅,将李严削职为民,流放外地。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李严会犯这样愚蠢的错误,简直是扯淡。接着,诸葛亮夺去了江州都督李丰的兵权,重新任命了江州最高指挥官,从此后,江州这个战略要地才真正回到了蜀国政府的掌握之中。而随着江州的归来,刘备的政治遗嘱也宣告了破产。这个中国历史上表面看上去最温和实质却最狡诈的皇帝的政治遗嘱从开始就注定要破产,他让李严作为辅臣之一,不过是想安抚刘璋的旧部,但诸葛亮彻底打破了这种安排。后来,蜀汉政权的灭亡仍旧是由新人(刘备这一面的人)和旧人(刘璋那一面的人)的矛盾激化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