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成都竹枝词中的端午:从民歌演变为文人诗体

“龙舟锦水说端阳, 艾叶菖蒲烧酒香。 杂佩丛簪小儿女, 都教耳鼻抹雄黄。 ”这首清嘉庆年间杨燮的《锦城竹枝词》, 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天府腹地民间欢度端午节的画卷。 恰如《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一般。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 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 从此登上大雅之堂。

两百多年过去了, 人世间文言早变成了白话, 而这首竹枝词无须任何翻译, 描述的端午景象丝毫没有褪色, 也许这就是竹枝词民间语文的力量。

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记载, 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 死后为蛟龙所困, 世人哀之, 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 以驱蛟龙。 又传, 屈原投汨罗江后, 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行至洞庭湖, 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 恰逢雨天,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 再次冒雨出动, 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 人们荡舟江河之上, 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 端午节吃粽子、 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

还有《江楼竹枝词》写道: “绿波如镜欲浮天, 端午人游锦水边。 画桨红桡齐拍水, 万头争看划龙船。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 观者如云, 比赛获胜叫做“夺龙标”。 有首《成都月市竹枝词》这样咏叹道: 端午会过夺龙标, 心字香儿约半烧。 一步朝天须一拜, 恨郎腰瘦太苗条。 锦水东流, 见证历史兴替。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884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