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东海中州”某岛是否是台湾?史料上《孙权传》载:(公元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及亶洲(日本)。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到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是历史上记载大陆和台湾第一次大规模的接触。先秦时期的东海外越不是台湾原住民,而是浙东的海上居民;中国东南沿海的白水郎(昼民)有很多出自北迁的台湾原住民;史学界基本上都认为台湾山夷是越民族群体中的一支,且与于越族的关系至为密切。《越绝书》有“东海外越”,而且“句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内外越,别封削焉”。说明句践所统:既有东海内之越,也有包括台湾的东海外之越。
东海外之越当然还有众多岛屿,可以流放战败的吴王。语言家认为“古南島民族的史前文化”是航海。南鄒語群和沙阿魯阿語的“船”也叫做avange,魯凱語群茂林方言、多納方言、西拉雅及雅美語的avang,都和一些菲律賓語的“獨木舟”同源。语言相通,必有来往。这个“东海中州”是吕宋岛吗?越王告诉吴王说:“我将把吴王安排到甬句东这个地方养老,有三百对夫妇侍候终生。”越王勾践赐夫差甬东“三百家”,按范文澜“每户平均五人”推算,三百户则一千五百人。古代,“三百家”可成为一邑,大邑小邑户数不等。然“三百户”是甬东住民户数,还是越王遣“三百家”徙甬东,今已无史可藉。甬东之某岛上应该不止“三百家”。而且计于“安全”,勾践也不会允准夫差自带其下属“三百家”吴国人前往甬东。所以,给“三百家”,当是甬东岛民三百家。然而据说当时吕宋岛荒蛮,至元世组时仍“民不及二百户”。
亶洲是古代日本,《孙权传》载:“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到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春秋时亶洲岛上还没有建国。虽然与大陆已有民间贸易,但来往“所在绝远”。相比之下,琉球距离“东海内外越”的春秋吴越国更近,比日本更早的接受先进的中华文化,也开始使用汉字来记录史实,当时确实比日本本岛还要发达许多。如果流放了战败的吴王,为何没有史料记载?
更有可能的流放地点,是今浙江定海县,在海中,即春秋越甬东地。《左传哀公二十二年》:越灭吴,请使吴王居通甬东。《杜注》:甬东越地,会稽句章县东海中洲也。《汇纂》句章,今浙江慈溪镇海二县地。海中洲,即舟山,今之定海县也。
春秋吴王夫差若是委曲求全,蒙羞前往甬东某岛苟且一生,甚至被允许自带其下属“三百家”吴国人前往。此岛则成为海中一“邑”。此海中一“邑”之城将会改变历史。此岛此城自古以来就是咱们的,讲吴语方言也是必然的了!
然而,夫差选择了自杀,埋葬在吴地一座山上,究竟是哪座山?史料众说纷纭。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载:“越王乃葬吴王于秦余杭山卑犹。”《越绝书》载:“夫差冢,在犹亭西卑犹位。越王候干戈人一累土以葬之。近太湖七里。”宋范成大《吴郡志》上说:“吴王夫差墓,在阳山。”清《浒墅关志》载:“吴王夫差墓在徐侯山。卑犹即徐侯山。”无锡《马山志》:“夫山山顶,俗称吴王冢”。常州《武进县志》载:“吴王夫差墓在迎春乡”。1926年,民国元老李根源曾寻访夫差墓,但无结果。他在访古记中述:“时历二千余载,既无前人碑识,又无乡里传闻,仅据方志纪载,未易遽下断词,仍存疑。”
吴王夫差究竟落在哪里?假如太平洋中的某岛某日——突然发现夫差之墓,那么咱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