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青铜剑:上古神兵怎样铸成?

出土文物证明,吴越青铜兵器确实精湛无比,除了锋利坚韧外,还集中了许多杰出的装饰技术,如菱形纹饰、火焰纹饰、镶嵌宝石琉璃等技术,其中剑首同心圆装饰尤其令人叹为观止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善于铸剑,出现了许多传奇式的铸剑大师,并在史籍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欧冶子和干将、莫邪夫妻。尤其是干将夫妻铸剑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近年来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吴越铜剑,更是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其中,吴国有铭兵器已经出土不下百件,在湖北、安徽、河南、山西等地都曾发现过,有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还有吴王夫差之子"姑发间反"剑等。但遗憾的是,作为春秋吴国晚期政治中心所在地的苏州,却从未出土过。不久前,苏州博物馆宣布,苏州市人民政府出资4250万元,征集的58件台湾"古越阁"旧藏青铜兵器,于2014年12月18日至2015年3月22日在"吴钩重辉――苏州博物馆藏吴越青铜兵器特展"上亮相,让世人得以一睹它们的真容。这批文物征集部分共计27件组,还有31件组为"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夫妇慷慨捐赠。

在这批兵器中,最重要的一件当属被称为"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完好的,堪称国宝。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至前473在位)时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作为大名鼎鼎的吴国君王,夫差在历史上的记载和传说故事颇为丰富。他在公元前473年战败自杀,国家随之灭亡,象征着权力的吴王夫差剑也散落民间。传说中,吴王夫差剑是削铁如泥、吹毛自断的珍宝,而苏博此次得到的这把吴王夫差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线,两从斜弧面;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遗存少量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剑首以不同成分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博物馆工作人员透露,这柄吴王夫差剑铸工精致,历经2400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此前的藏家曾经做过实验,把一张A4纸放在桌上,没有任何人去按住白纸的情况下,剑刃只在纸上轻轻划过,纸便立刻被割成了两半,可见其锋利的程度。

青铜剑的起源

剑作为兵器,开始受到重视,是西周以后的事。也就是在那一时期,剑的形制有了新的变化。考古发现的春秋早期青铜剑,都是柱脊剑,也就是由圆柱体的茎,直向前伸延而形成剑身的凸脊,只是有的剑茎上装有剑首,有的没有,形体都比较短,一般在28至40厘米之间。这样类型的剑只适于前刺,而不适于劈砍,更像是匕首,所以也称它是一种"直兵",是一种防范非常的卫体兵器。西周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两军对阵时,首先用远射的弓矢,待到战车错毂格斗时,多以长柄的戈、戟、矛、钺为主。剑,这种仅有几十厘米的手握短兵器,在当时不占重要位置。从考古发现中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剑的出土数量与铜戈数量相差很大。

但在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地区出土的同一时期青铜短剑,却与中原地区的剑有明显区别。剑茎实芯,有的饰有花纹,茎端有较大的圆首,剑身中脊隆起,前锋尖细,两侧刃已呈现两度弧曲的雏形。这种侧刃的弧曲,是吴越青铜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到春秋晚期,吴越国力日渐强盛,军队扩大,促进了兵器制作工艺的发展,此时吴越的铸剑技术达到高峰。在发展过程中,吴越青铜剑的剑身变长,柱脊变为棱脊,截面凹弧、有血槽,前锷收狭、刃部由直刃变为弧线内收。形制上的变化,提高了剑的杀伤能力,使其在步战加强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而吴越宝剑之所以能如此精美锋利,主要是因为吴越的铸剑工匠了解根据青铜器不同的使用性能,选用不同的铜、锡配比,可使青铜器物的性能达到相应的使用要求。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的《考工记》,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关于青铜合金配比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刀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此处的"金"即为青铜或纯铜,"六齐"实为锡、铜的六种不同合金比例而做出不同的器具的冶炼技术。

将不同铜锡比例的合金熔炼一体,去除杂质,《考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次之,然后可铸也。"古时的铸剑工匠,是根据熔炼时的烟气颜色进行判断的。黑浊气是原料上附着的木炭、树枝等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的。黄白气主要是熔点低的锡先熔化而产生的,同时,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挥发出来也形成不同颜色的烟气。温度升高,铜熔化的青焰色有几分混入,故现青白色。温度再升高,铜全部熔化,因此只有青色了。火焰颜色纯净,表明原料中的杂质大多汽化蒸发,剩下残渣可予以去除。为了提高青铜合金的质量,工匠们还对铜锡进行多次熔炼,以进一步去除杂质。后来人们用"炉火纯青"喻功夫纯熟,就源于此。

此次苏州博物馆的这把吴王夫差剑,因为剑柄部位装饰复杂,且和剑体的韧性要求不同,所以采取了分铸技术。所谓分铸,就是将剑脊和剑刃分开铸造。剑脊,含锡量较少,所以比一般青铜质柔而韧,比较不容易折断。剑刃,含锡量较多,所以质脆而硬,使得刃口更加锋利。这种外坚内韧的青铜剑,称之为复合剑。

吴越青铜剑三绝

复合剑、菱形纹饰和剑首同心圆这三种技艺被称之为吴越青铜剑三绝。

普通剑之剑身是一次浇铸完毕,复合剑则是二次浇铸:先以专门的剑脊范浇铸剑脊,在剑脊两侧预留出嵌合的沟槽;再把铸成的剑脊置于另一范中浇铸剑刃,剑刃和剑脊相嵌合构成整剑。由于这种剑表面看起来,剑脊像是镶嵌上去的,故有人称之为"铜镶剑"或"插心剑"。复合剑的脊部含铜多,故呈黄色;刃部含锡多,故泛白色,故也有人称之为"两色剑"。两千多年后,我们今天看到的复合剑,虽不像当时脊黄身白,但由于合金成分不一样,在相同环境、温度、湿度下,电化反应快慢和过程也会不同,因此就会出现剑脊和剑身锈色差异现象。

出土文物证明,吴越青铜兵器确实精湛无比,除了锋利坚韧外,还集中了许多杰出的装饰技术,如菱形纹饰、火焰纹饰、镶嵌宝石琉璃等技术,其中剑首同心圆装饰尤其令人叹为观止。剑首同心圆位于剑首端部,由厚度0.2至0.8毫米,间距0.3至1.2毫米不等的多圆薄壁凸棱组成,并且十分规整。在多圈同心圆的槽底,又分布着极细凸起的绳纹,极具装饰性。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xiachaogushi/3316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