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酌杜牧
《独酌》是杜牧在看到悲凉的情景后,触景生情,并产生出想要一个人喝点小酒的念头。
独酌 杜牧
浩荡的天空下万物都到哪去了,难道只有这沉寂的大山和平静的流水才愿意与我为伍吗,但是我不及山的高大,也不及流水的长远,我想要的只是平静的生活,不要让我一个人孤独的漂泊,我不要荣华富贵,不要酒池肉林,只要能给我一个小镇,在这里人们互相尊敬,鸡犬相闻,而我甘愿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不要勋爵,不要厚禄。
天空中偶尔飞过的孤鸟,是要与我做朋友吗。人们总说借酒消愁,一壶清酒的确能让人们忘却惨淡的境遇,就算身处萧瑟,也能在酒精的刺激下得到暂时的放松,醉生梦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酒后的我们只会比过去更狼狈,更加不堪一击,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纵容自己。
山林的尽头有一处寺庙,想必是长久没有人进贡香火而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吧,人们争相拜佛祈愿的场景应该是见不到了,只有院前的树林一直守护者寺庙的宁静,其实并不是人们忘却了什么,而是我们没有守护好要保护的东西。
仍它随风摇摆,仍它被岁月侵蚀,就像我们自己一样,一生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独自漂流的小舟,哪里才是尽头,哪里才是归途。那我也不如手持一壶浊酒,和这景致融为一体好了,我们的力量终归是渺小的,我们会在大自然的伟大面前迷失自己,有时候会问,为什么自己的境遇如此惨淡,为什么自己永远得不到转机。
就当成是自然是神明对我们每个人的考验吧,到头来我还是要一个人品尝手中这壶美酒啊。
杜牧的诗有哪些
杜牧在文学创造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杜牧的诗歌风格多变,或大气或委婉,或吊古或感怀,在大部分立足于怀古的诗句中,也不免有歌颂自然,赞美景物的轻松的诗歌。
杜牧的诗中描绘的场景
杜牧的文章陈厚奇变,他的诗句却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元稹、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是当时很多诗人跟风效仿的,但是杜牧自成一色,他明白要想让诗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要另辟蹊径。
杜牧诗歌时而抒怀自身的豪迈之气,时而从身边景致着手流露出别样的韵味,这在整个唐代都是独特的,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和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渴望为国立功的远大志向让杜牧的诗歌中不乏丰富的想象和豪迈的情感,而他偏向务实的精神,又让他不仅仅只会构想壮丽的河山,秀美的祖国,从杜牧的诗中,我们常常读到最后能发现诗歌中的情感我们也有,似乎读者能与杜牧抱有相同的态度,对人,对物,对事的也能通过诗歌的表达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杜牧总能从日常的景色中找到特殊的地方,并能通过手中的笔,为读者描绘出一派别样的风光,杜牧总能在最适合的时候,找到最能表达情绪的思想感情,他的诗往往也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不是感叹所见景观的美丽,更能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杜牧在绝句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好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能表述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致。杜牧的律诗则有较强的现实性,杜牧经常在律诗中引经据典,豪宕缠绵中不失古朴潇洒的风韵。
杜牧清明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这一天正赶上清明时节,杜牧在路上走的时候,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都知道清明时节的时候天气变化无常。
杜牧 清明
第一句就用的特别妙,“纷纷”二字形象生动的点出这清明的雨绝不是大雨,是细雨,是润物细无声的小雨,它不同于夏日倾盘而下的暴雨,不同于淅淅沥沥冷瑟的秋雨,这雨像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世间每一寸土地上。诗人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将春雨那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句小有转折,借游人对雨的不理解,通过游客一遇到下雨就慌了阵脚来说明当时人们的心境不是很成熟,或许和时代有关,或许是这景致有些太过凄冷,“路上行人欲断魂”多半是指那些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惆怅失意被这突如其来的处于激发出来,人们在雨中释放者负面情绪,将春雨当作发泄的对象。
诗人在第三句中并没有袒露是向谁问路,为的是引出第四句经典语录,牧童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不仅如此,在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找到酒家,牧童只是远远的指向前方,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之后将会看到一派怎样的田园风光,是否是未知的桃花源在等着自己。
这无限的遐想就需要读者自己体会,诗歌全篇没有一个难字,一个典故,通俗的语言却时刻透露出诗人想要和读者引起共鸣的心情,诗人步步推进,将读者引入高潮,随后又戛然而止,这样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寄远 杜牧
《寄远》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创作在杜牧担任宣州团练判官的时候。
寄远 杜牧
前两句通过描写诗人在行舟时候江水的空寂,水面的平静和水流的悠远,一定程度上是表露了行舟者内心的安静祥和,另一程度上也透露了这位执浆航行人的孤寂,常年的安宁环境磨平了他的棱角,安逸的背后确是与世无争的孤独和寂寞。
清风拂面,云彩因为风的吹动消散了,天空以因为失去了云彩的遮蔽,变得离我们更远,这秋天的凉意让旅人们原本的平静产生动摇,开始有些骚屑不宁,因为清凉这一丝淡淡的孤寂变得有些刺骨。
正当旅人触景生情,伤感的时候,忽然看到江边的楼上有女子在凭栏遥望,原来有些落寞的众人开始有了舒缓,在江上能见到这样一幅美景,旅行的孤寂不由的被冲淡了不少。而忽然出现的女子更是引发了无限的遐想,人们纷纷猜测是不是等待夫君归来的痴情女子。
这里“红袖凭江楼”形象的不确定性正是为丰富的联想、隽永的诗味提供了条件,在向我们彰显着在特殊条件下的独特风光,不但不会与周围景致不和,反而是会成为起到点缀作用的点睛之笔。
它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有内涵,更加耐人寻味,读者当然也能从这一抹特殊的情境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也许会送去祝福,希望女子与夫君白头携来,也许会想起家中的夫人,想到夫妇二人的浪漫与甜蜜。这对于冲淡旅途中的寂静和疲惫都有着好的帮助。
赤壁 杜牧
杜牧创作的绝句《赤壁》是一首抒发自己抱负的诗,诗人借赤壁之战谈到当下国家存亡,诗人抒发自己不被重要的情思,想要为国效命的志向终究还是不能实现。
赤壁 杜牧
诗的前两句是作者在重游赤壁时想到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折断的武器还没有被完全抹去存在,暗指岁月的流逝,如今已是物是人非,锈迹斑斑的兵器,引发作者一系列联想,让诗人情绪万千的罪魁祸首,他要将它磨洗亲自确认,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引发诗人无限伤感之情。
后二句是人们传诵的佳句,这里和历史故事有关,要是当年东风不帮周瑜的话那么大乔、小乔就要被铜雀台困一辈子了。我们知道赤壁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诸葛亮借东风,用火攻击败曹操的船队,而东风要是不帮周瑜,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可能完全转变。
但是作者却不谈东风带来如何帮助,而是从侧面,通过大乔二乔的命运来说明东风的重要性,如果曹操胜利,大乔小乔必然被抓走关在铜雀台里,这样让全诗有了特别的韵味。把弥漫硝烟的战争写的很隐晦。
《赤壁》的创作是给予杜牧的政治倾向的,杜牧在诗中通过写铜雀台暗喻当下,以小见大,杜牧通晓政治,对晚唐时局的变化有自己的理解,他也曾向统治这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无奈不被采纳。
在赤壁中,杜牧不但没有从正面也东吴如何战胜曹军,反而假设东吴失败的结局,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诗人在借历史倾吐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