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有近300年的历史。读与之有关的史籍(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唐纪》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唐高祖李渊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
第一次政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皇位继承权之争的总爆发。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同为高祖原配窦皇后所生,李建成为长子,李世民次子,李元吉排行第四。在唐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先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他又立功最大。但因为李世民不是嫡长子,按照传统习惯,皇位应由嫡长子继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后便册立李建成为皇太子。而由于李世民能征善战,智勇兼备,已成为唐军事实上的最重要的领导人,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还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李世民自恃才能和显功,在府中开置文学馆,招揽四方文学之士,礼遇甚厚,这些人都成了李世民的谋臣策士。此外,李世民南征北讨,逐渐在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李世民的周围自然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李建成。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确保未来皇位的继承,就联合因同样有政治野心而对李世民不满的齐王李元吉,采取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以为内助、加强自己的军力、收买李世民的部下等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李世民的势力,甚至发展到在李世民饮酒时在酒中下毒的地步。到了武德九年,李建成、李元吉和后官妃嫔更是常常在高祖耳边说李世民的坏话,使高祖渐渐对李世民产生了猜疑,局势对李世民十分不利。秦王和僚属忧惧万分,遂发动政变。公元626年7月,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突然射杀了准备入朝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声称“太子和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三天后,高祖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诏令军国庶事一切委太子处决。八月,唐高祖传位于太子李世民,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这就是史称的“玄武门之变”。
第一次玄武门之变,表面上看是四个参与者,高祖、太子、秦王和齐王,但实际上背后的矛盾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储君之争。
第二次政变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时武则天称帝已经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对她的“武周革命”不满、希望恢复大唐社稷的官员,在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张柬之、崔玄サ穆柿煜鲁没起事。张、崔与左羽林卫将军敬晖等带领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占领玄武门,并把太子李显从东宫迎来,然后一同闯入皇宫,直至武则天所寝的迎仙宫,斩杀了武则天宠任的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宗昌,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重即帝位,复唐国号。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变。中宗李显复位后昏弱无能,而皇后韦氏强悍,她与武三思内外勾结,把揽朝政。韦后因太子李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很不喜欢他。而武三思也很忌恨他,并纵容其子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和子妇安乐公主时常陵侮太子,甚至呼太子为奴。崇训还教公主去对中宗请求废黜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太子终于忍无可忍,于景龙元年七月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称奉诏,率左羽林和千骑兵三百余人冲入武三思和武崇训的府邸,杀了武三思和武崇训,随即又发兵包围了皇宫,索要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闻变,挟持中宗登上玄武门门楼,调兵镇压。太子率军攻到玄武门前,中宗对军士宣告太子谋反,于是军士倒戈,反杀了对方大量士兵,太子的党羽立时溃散,政变一下子土崩瓦解了。太子逃到终南山,最后被追获杀害。
第四次则是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变。其年六月,韦后和安乐公主等密谋毒死了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想效仿武则天,于是在京畿要害部门安插韦氏子弟,广聚党众,准备废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对,故欲寻机杀之。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联合太平公主等先发制人,冲入羽林卫军,杀了韦后派来统领卫军的韦v、韦播,占领了玄武门,随之纵兵闯入皇宫,斩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后来威慑少帝重茂让位,相王登基,是为睿宗。
这四次政变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各次政变成败的关键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门。在政变中,凡控制玄武门的一方即属胜利者,凡没能控制玄武门的一方最后都失败了。可见玄武门在唐代前期这四次政变中起到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