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原之战是唐朝皇帝李世民最得意的一战

春夏黎明时分,踏寻着古丝绸之路的西域文明,来到陕西渭北黄土高原西部,与关中陇东毗邻的长武县境内,遥望春雾弥漫下的昔日古战场,苍茫的大地上,隐约可见一座占地四千多平方米的古刹雄踞原首,给幽静的西部黄土高原凭添了无限神韵。这就是浅水原上闻名遐迩的唐代千年名刹--昭仁寺。

走进这座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巍峨壮观的佛家寺院,仔细品读碑文,便把人们的思绪带进了唐朝初期气吞山河、悲壮惨烈的浅水原大战。

隋朝末年,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王朝。当初,豪强称霸四方,各自为政,对处在摇篮中的唐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其中以薛举为首的薛氏集团进犯甘肃泾川,垂涎长安。不少大臣惊慌失措,谏言迁都太原,以避其锋,李世民坚决反对,并请缨担当西讨元帅迎敌,一举攻占高n城即现在的浅水原上。他利用有利地形挖深壕沟,高筑营垒,拒不应战。不料李世民染上疟疾,薛举便暗中调动军队,向唐军背后发动突袭,重新占领高n城,唐军损失惨重。薛举试图乘胜攻破长安,不料在进发途中病死,其子薛仁杲继承父位,派部将宗罗侯率大军增援浅水原。

浅水原大战拉开帷幕。起初,宗罗多次挑战,唐诸将屡次请战,李世民都坚守不出。他说,我军刚败于浅水原,士气不高,而敌人依恃胜利而骄横,有轻我之心,我们要闭垒不出,待敌人得意忘形,粮尽卒疲,可一举破敌。他还下令:“敢言战者斩!”双方对持60余日,果如李世民所料,薛军粮尽,军心涣散,一些将士纷纷降唐。李世民见机成熟,选择浅水原有利地势,令梁实率一支部队扎营于浅水原原上,诱敌主力。敌将宗罗果然出动所有精锐部队猛烈进攻。梁实居高临下,坚守不出,挫其锐气。宗罗军中人马缺水已达数日,企图速战速决。李世民推测薛军已经疲惫不堪,天色渐亮,令大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南面列阵吸引薛军兵力,自己亲率主力从浅水原北面直捣薛军后方。霎时,唐军内外夹击,左右合围,震天动地。宗罗部队溃不成军,以至“僵尸敝莽,委甲成山”。

此时唐军也伤亡惨重,将士大都精疲力尽,李世民仍欲亲率200余骑兵追击逃跑薛军。舅父窦轨拉住李世民的马僵苦谏:“穷寇莫追,切勿冒进。”李世民坚持一鼓作气,连夜穷追百余里,直逼薛军老营,与随后赶来的步兵截断敌军粮道和退路,在浅水原环山围城。次日拂晓,猛攻城池,薛仁杲只得献城投降。两天时间,李世民杀敌万余人,俘精兵万余人,一举平定薛氏集团,从而扭转了唐王朝弱势局面。

透过历史烟尘,不难看出,浅水原一役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经典战例,充分展示了李世民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军事才能和治国安邦韬略。浅水原大获全胜,为李世民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军事基础,致使后来他的功劳无人能匹,最终点燃了梦想帝位的强烈愿望,导致了哥哥建成的嫉妒与谋害,上演了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

浅水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生灵涂炭,亡魂遍野,青磷夜蹄,人心不安。李世民感慨万千,加之对浅水原一战的辉煌业绩倍感自豪,事过10年仍每每念及,遂于公元629年,下令在长武县浅水原上修建佛家寺院,取名"昭仁寺",来纪念和超度浅水原大战中阵亡将士。现存大雄宝殿,全砖木结构,殿内无柱无梁,采用八卦悬顶式,由四周的九梁十八担架叠拱起,民间称为“一担挑八角”。象征着唐军将士以一当十的神勇无敌。殿前所立的"豳州昭仁寺碑"上刻着3000多字,主要记载了浅水原大战中将士的英武事迹。

步出昭仁寺院,已是艳阳高照,川流不息的泾河、黑河把浅水原这片黄土地滋润得分外富饶。承载着数千年风云变幻的浅水原,昔日血雨腥风的厮杀已荡然无存,功过成败的评说已是历史碎片。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平整土地、开荒造林、新农村建设,浅水原旧貌换新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三农"建设,如今的浅水原已融入长武县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这里树木参天,梯田秀美,庄稼肥沃,市场繁荣,成了古丝绸之路商品集散地,车流人海欢歌笑语,人民群众尽享政通人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小康生活,来此朝拜观光的中外游客和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使人不禁想起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tangchaogushi/1532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