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了如此崇高地位的石守信,当时正值32岁的盛年,之后的漫漫人生路途,该如何前行呢?这位成功人士曾一度为此感到茫然。建隆二年(961年),赵匡胤在酒席宴间对他们这些武将宣讲了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价值观,石守信闻言顿有拨云见日之感:义兄是想让俺一边歇着去了!石守信遂于次日主动请求解除兵权,回家养老。见义弟如此知趣听话,义兄皇帝顺水推舟,大方慷慨地赏赐了良田、美女,以此为代价交换了义弟的兵权。
拥有了巨额财富的石守信,从此开始享受酒梦浮华的人生。可是闲日子过久了,也挺没劲的。正在这时,他老朋友梁彦温的儿子梁周翰前来拜访,石守信一见这个文才不错的青年才俊,顿生爱才之心,便在心里记下了这个后生的名字。又过了一段时间,赵匡胤在酒宴之中跟石守信谈到他身边缺个能文会写的"秘书",并说要让梁周翰过来试试。石守信心中暗喜,回家后就把这件好事偷偷告诉给了梁周翰。
青年才俊梁周翰得到石守信的通知后,心情极度兴奋。他急急忙忙写了一封感谢信给皇上。收到感谢信的赵匡胤,顿时龙颜大怒,不仅当即取消了这项任命,还把梁周翰赶出京城,外放效力。
石守信听说了这件事,当即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本想既为老朋友做个顺水人情,又帮义兄皇帝找个好笔杆子,可万万没想到会是这么个结果。这明里是贬谪梁周翰,暗里不就是敲打他石守信吗?你好好听话,服从命令乘凉去,义兄不会亏待你,但如果你敢插手政事,特别是干预人事,就别怪义兄我不客气!领会了义兄皇帝意图后,石守信马上就行动起来,在天平军(今山东东平)节度使的任期内连续17年不离岗,"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努力践行着义兄皇帝倡导的享乐主义价值观。
多年以后,石守信的义兄皇帝赵匡胤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人世,其弟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太宗。立足未稳的宋太宗赏给石守信一个中书令的傲人头衔,并派他担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渐渐老去的石守信这时崇奉佛教,利用职权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这话说白了就是他当了个建筑业的黑心老板,逼着员工干活还不给钱。听到了情况汇报的宋太宗,心里一下就乐开了花,因为他知道老百姓绝不会跟着人品奇差的石守信造反了。而石守信此时更是心花怒放,因为他从这件事中摸到了新老板的脾气:老板虽然换了,但不希望我入政坛的理念没变,照这么干,或许晚年富贵地位就能保住了。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雄心大起的宋太宗挥军攻辽,意欲乘势收回燕云十六州这个中原旧疆。在进攻辽南京幽都府(今北京)的战役中,盛年不在的石守信被起用为前军都督,他又似乎重新找回了当年的勇武之感。但遗憾的是,在不识兵法的宋太宗的亲自督战下,宋军惨败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宋太宗坐着驴车狼狈逃回,一度与大军失散。在这种情况下,石守信又一次被冲到了政治漩涡的中心地带,他承担了本不应由他承担的战败责任,带着"督前军失律"的罪名,被贬为崇信军节度使。虽有些冤枉,但又能如何?接受,还能继续挥霍已不太多的剩年时光,但如果有一点不愿意,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石守信还是装着很情愿地去上任了。
历史人物网
不久之后,自知理亏的宋太宗又用另类的方式给石守信平了反,晋封他为卫国公,明眼人一看便知,这项任命其实就是给石守信的安抚和怀柔。可是,早已信佛、本该洞穿世事的石守信居然兴高采烈地接受了这个荣誉称号,为什么呢?答案其实不言自明,那就是曾经的将领石守信已经掌握了中国传统政治学的精髓,更深层次地领悟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个千古不变的硬道理。
太平兴国九年六月,活了57岁、消费了23个剩年春秋的石守信终于驾鹤西游。感念他平生业绩,赵宋皇朝追封他为威武郡王,赠以"武烈"的美好谥号。石守信能以如此圆满方式为个人生命画上句号,相对于历朝开国之初众多武将"狡兔死,走狗烹"的惨烈命运,无疑是幸运的。但我们必须知道,他能得以善终的前提,是他对专制皇权保持了绝对的服从,同时也让自己的一世清名沾满了污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