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历史上把赵匡胤的死称为疑案,但是,不可否认,赵匡胤的死,赵光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谋杀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正如问题所问的,赵光义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胆量谋害赵匡胤,难道他就不怕谋害赵匡胤以后,不好收场吗?
我觉得,赵光义之所以敢这么干,是因为他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谋害赵匡胤,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一步而已。
(杯酒释后权)
赵光义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第一,他让全国上下都认定他是默认的皇位继承人。赵匡胤确实自死都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他为什么没有确立?或者说,他心中默认的皇位继承人是谁呢?根据赵匡胤生前的表现,很可能是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而不是自己儿子。不过他又有一些犹豫不决,没有及时做决定。何以见得?因赵匡胤封了赵光义为晋王,同时还让他担任开封府尹。按照五代的传统,这都是只有皇位继承人才有资格担任的。还有,在朝廷排位上,赵匡胤把赵光义摆在第一位,赵普之上,给了他绝对的权力。而对他自己的儿子,却连王位都没有一个。赵匡胤显然是在有意抑制自己的儿子。
当然了,赵匡胤之所以这么做,其实都是赵光义努力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赵匡胤年轻的时候,是“义社”兄弟之一,他很讲兄弟感情,不太在意儿女情长以及培养自己的儿子们。赵匡胤的这种性格就给了赵光义机会,让他在不断增进和他哥哥感情的时候,让哥哥把他往皇位继承人上靠。
(赵光义)
那么为什么赵匡胤最终没有干脆确立赵光义为皇位继承人呢?其实应该是看出了赵光义的权力太大,而且已经不太收敛,心里有疑惑。所以迟迟没下决心。
第二,赵光义和文武百官以及后宫宦官都搞好了关系。赵光义当上皇帝后,最忌讳的就是皇室成员和文武百官结交关系。他之所以惩罚三弟赵廷美,理由就是他说,赵廷美“交通大臣”,而他是在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交通大臣”搞得最厉害的一个。赵匡胤与大臣的关系,最后应该不算太好。他虽然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让那些掌权的武将们放弃兵权,但是应该说,武将们心里肯定是不高兴他的。只不过隐忍不发而已。还有,赵匡胤也得罪了不少文臣,他最信任的文臣赵普,也是在他去世前不久,赵匡胤把他的相位给罢了。而赵光义则利用这个机会,和文武百官打得火热。比较有名的例子是,赵匡胤当时想迁都到洛阳,很多大臣都反对,而赵光义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大臣一边,这让所有的大臣都感激他。
(赵普)
第三,赵光义在害死赵匡胤后,假传圣旨说皇位赵匡胤已经传给他了。因为当时只有他两人在,没有第三人证明,所以只能赵光义一个人说了算。同时,本来宋皇后想让她儿子来继位的,结果,宦官王继恩去叫来了赵光义(这也说明,赵光义早就和宫里宦官搞好了关系)。宋皇后发现后,立马改口说,自己的身家性命就全靠赵光义了。宋皇后在关键时刻,选择站队在赵光义那一边,没有为赵匡胤伸冤,所以赵光义少了不少阻碍(当然了,如果宋皇后选择和赵光义对着干,她肯定只有一死。)
第四,赵光义知道他当皇帝后,怎么堵住所有人的口。他首先是把赵匡胤的儿子们全部封为王,赵匡胤没给的恩惠,他来给。这样让赵匡胤的儿子们无话可说,还对他感激涕零。(当然了,不久他又一个个收拾赵匡胤的儿子)。其次把罢相的赵普提起来,让赵普追随他。再次他大肆录取天下读书人,一次性录取的人数是赵匡胤时代的13倍。所以天下人也都不再议论他。最后,他还组织篡改了历史书,把他当皇帝搞得名正言顺。
因为做了这许多之前之后的工作,因此赵光义就如此胆大包天,轻松杀害对他很好的兄长赵匡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