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的这首经典值得反复品味

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政治上的坎坷意外的成就了他文学上的高峰。在此期间,苏轼的诗、词、文创作全面爆发,名篇佳作层出不穷。

1083年,一个叫张怀民(字偓佺)的人也被贬到此地,和苏轼相识后迅速成为好友。是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前往承天寺和暂住此地的张怀民一起赏月,写下了千古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十一月,张怀民在其新居筑了一座亭子,苏轼欣然前往道贺,为其取名“快哉亭”,并写了一首词相赠,和苏辙撰写的《黄州快哉亭记》成为姊妹篇。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开头四句,苏轼并没有着眼于快哉亭本身,而是描写了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苏轼坐在快哉亭上,卷起锦绣的窗帘,看到亭下水空相连,心情不言而喻。

接下来两句是一个转折,点明了亭主人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一个“湿”字尤为传神。原来,油漆尚未干透,张怀民就迫不及待的邀请苏轼前来观赏。

平山堂是苏轼恩师欧阳修在扬州修建的亭子,苏轼将快哉亭和平山堂相提并论,“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构成一种优美迷离的意境,以回忆之景写眼前之景,手法极为特别。

依稀之间,苏轼仿佛又看到了欧阳修所描述的“山色有无中”的景象,这种时空的转换,一方面从侧面印证了快哉亭的景色之美,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苏轼的感性。

上片的写景虚实相间,既有眼前景,又有忆中人,摇曳多姿。而到了下片,苏轼的出手更是神鬼莫测,先是描写静态之景。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一幅平静的山水画卷。

忽然,一阵风浪袭来,一个白头渔翁驾着一叶扁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这是动态之景。动静之间,转换如此之快,营造出惊心动魄的骇人景象,极具张力。

借着狂风巨浪,苏轼顺势引出风这个话题。战国时期宋玉曾写有一篇《风赋》,将风分为雌风和雄风,苏轼对此不以为然,调侃宋玉不懂得庄周的天籁之论。

风者,大自然演奏的天籁乐曲,人为的分为雌风和雄风,岂不是很可笑?最后,苏轼引用孟子“浩然之气”,正因为有“一点浩然气”,才会有“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很有苏轼的特色,一是以散文入词,变化多端,不拘常理;二是以议论入词,文学典故信手拈来,风趣又不失犀利,情与理相交融。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songchaogushi/4520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