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阿保机:最早采用“一国两制”的人


耶律阿保机

东北辽河上游,寒风呼啸。一个白马少年沿河而行,在木叶山下,邂逅了一位骑着青牛的美丽少女。他们彼此爱慕,结为夫妇,生下8个儿子。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成为木叶山的8个部落。

唐朝贞观二年,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携牛羊马匹,到长安朝觐。李世民按照赏赐外臣的礼节,赐给他一套鼓乐仪仗,呼之为“契丹”。从此,这个偏远的少数民族政权,进入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

安史之乱”葬送了盛唐,中原陷入五代十国的战乱中。契丹却不再是俯首称臣的小政权了,它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等到赵匡胤重新统一中原时,才惊觉北方大地尽在契丹脚下――这就是日后成为北宋王朝“头号大患”的辽国。

一切,还要从辽国的开国之君耶律阿保机说起。

一封信能灭国

契丹八部中,“耶律”是“迭刺”部的首领姓氏。公元872年,阿保机出生在一个“酋长世家”。

但他一出生,就面临血腥的权力争夺――祖父被暗杀了。仓促中,父亲决定家人分开逃亡,避免一网就擒。襁褓中的阿保机,交给了祖母。最危险的一次,大队骑兵追踪而至,惊恐的祖母急中生智,把阿保机藏到另一个帐篷里,才侥幸躲过一劫。

提心吊胆的逃亡中,耶律家族等来了转机,阿保机的伯父释鲁被族人拥戴为决狱官,不久重获“酋长”大权。伯父把年幼的阿保机接到身边抚养。阿保机长成了草原上的翩翩少年,能挽300斤的大弓,也能决断大事。

从阿保机身上,伯父看到了重振耶律家族的希望,他有意识地让阿保机参与政务。奉伯父之命,阿保机完成了两件大事――娶妻、出征。公元892年,20岁的耶律阿保机,迎娶了14岁的述律平,这是富有的萧氏家族小女儿。从此,开启了辽国的一个政治传统:统治者世世代代和萧家联姻。

述律平为阿保机的出征带来了充裕的后勤补给。公元906年,曾让契丹宣誓归附的大唐,到了覆亡的边缘。阿保机决定出兵,目标是唐和契丹之间的部落――奚。

阿保机给奚的酋长写了一封信,下笔恳切:“你我言语相通,实一国也”;接着,又谎称契丹先辈是汉人所杀,博取奚人的同情。揉完了胸口,最后打上一拳,“我受命于天,抚下以德”,如果不服,将“兵连祸结”。

一封信连哄带吓,等契丹大军杀到,奚人已无心恋战。阿保机用最小的代价换来了胜利,声望大振。伯父顺势让他接替了迭刺部的首领之位。

窥视幽云十六州

“迭刺”在契丹八部中,并不是贵族部落。契丹可汗,三年一选,由“大贺”、“遥辇”两部轮流出任。阿保机不甘心。他抓住了契丹人痛恨懦夫的心理,大肆宣传当时的可汗对中原军阀软弱让步,终于逼死了可汗。

公元907年,“世选大会”提前召开。放眼草原,论名望、论财力、论军功,已无人能出阿保机之右。但是,耶律阿保机打破了惯例,他没有就任可汗,他直接称帝。

皇帝阿保机,迅速卷入五代十国的乱世中。

唐朝覆灭后,和契丹接壤的中原军阀,一个是李克用在幽州建立的后唐,另一个是割据定州的刘仁恭。稍远一点,还有朱温建立的后梁。三家明争暗斗,又对契丹的辽阔草原垂涎三尺。

而阿保机看中了幽州。

他的军事眼光和政治眼光非常准确,幽州正是今日的北京。以幽州为中心,有16个州连成一片,扼守长城。这是拱卫长安、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一旦失去了“幽云十六州”,整个中原就会无险可守;铁骑南下,将是一马平川。

耶律阿保机掀开了夺取幽州的序幕。而在阿保机之后,其子耶律德光终于得到了被割让的幽州。收复“幽云十六州”,一直是两宋王朝的主题和心尖上的刺痛。

早在攻奚之前,阿保机已两次南下,亲征幽州,均大败而归。阿保机深深感到,契丹还没有强大到能吞噬中原群豪。公元908年,他和李克用缔结兄弟之盟。墨迹未干,又和李克用的死敌、后梁朱温结盟。三方角逐、双重结盟,这为契丹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将近1000年后,在欧洲大陆上,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也上演了类似的手腕。

“幽云十六州”的许多汉族百姓,为逃避无休无止的兵祸,反而逃亡到相对安定的契丹。这正中阿保机下怀。契丹有大量荒地,汉人带来了先进的耕种技术,又进一步充实了粮草储备和税收。

更重要的是,汉人的到来,让耶律阿保机从“治部落”走向了“治国”。

契丹的“一国两制”

汉人韩延徽,是契丹的功臣。

最初,韩延徽是定州军阀刘仁恭的幕僚,受命出使契丹。谈判一边进行,刘仁恭一边在边界滋事,阿保机一怒之下,扣押了韩延徽。韩延徽面不改色,三言两语,令阿保机惊讶于他的机敏。

自此,韩延徽成了阿保机的左右手。阿保机对他的信任,是罕见的。韩延徽的母亲病危,他招呼也不打,连夜跑回了幽州老家。换了别的皇帝,就算不按“投敌罪”论处,也会疑心重重。可阿保机没有,他耐心地等韩延徽回来,一如既往地委之重任。眼看契丹皇帝善待汉官,许多汉人文官相继归附。

在和韩延徽的交流中,阿保机意识到了中原的先进在乎制度。

公元916年,阿保机在西楼之地,祭起了青牛白马旗,告示先祖:大契丹国成立。立国之后,就是创制。阿保机发现,国境越来越大,可西部草原上新征服的奚族、室韦,不习惯耕种;投奔的汉人,又不可能去牧马。怎么办呢?他设置了两套平行的行政机构――北面官“以国制治契丹”,保留契丹部落的用人惯例;南面官 “以汉制待汉人”,几乎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翻版。一个皇权,两套官制,并行不悖。

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阿保机会到四个不同的地方居住,称之为“四时捺钵”。表面上,这是“游牧”之意,实际上,已是巡察制度。

饱读中原诗书的阿保机还想到了一件事:每逢和中原各国交涉时,唯独契丹没有国书,十分尴尬,为什么不创造自己的文字呢?他命人用300多个汉字作拼音字母,创造出了契丹文字。

妻子的政变

契丹国步入了正轨,阿保机也是半百之年。他还剩一丝不安:谁来继承皇位?

政治婚姻往往造就怨偶,但阿保机和述律平却是一对难得的恩爱夫妻。述律平很有政治才干,重用韩延徽,就是她力主阿保机做的决定。唯独立储问题,夫妻俩严重分歧。

阿保机曾让三个儿子在冰天雪地中外出采薪。长子耶律倍,只选干燥的柴禾,捆好再背回来;次子耶律德光,不管干的湿的,抱回来再说;幼子耶律李胡,又怕冷又怕苦,胡乱捡一些,嫌累又扔了大半。阿保机对述律平说:“你看,大儿巧,二儿诚,小儿子则连谈都不必谈了。”

诚和巧,又该选谁呢?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在阿保机的心里扎了根。这个念头触怒了契丹贵族。契丹人游牧为生,风霜雪雨随时来袭,可以依靠的只有身边手足。兄终弟及,才是契丹人的正统。你想让嫡长子世袭是吧?好,那我们就反对嫡长子。理由是,耶律倍虽有才,却无军功。

但让阿保机真正头疼的是,述律平不喜欢汉化很深的长子,她喜欢热衷武力的耶律德光。阿保机不想自己家里也弄出一个“玄武门”来,926年,他夺下渤海国,改名丹东,封长子为丹东王。让嫡长子继位的态度,至此已非常坚决。

但他低估了妻子的手腕。927年,阿保机暴病而亡,留下遗诏让皇弟寅底石辅助耶律倍。一辈子夫妻情深的述律平,公然否认丈夫遗诏,联合旧贵族,截杀寅底石,改立耶律德光为帝。

面对母亲和弟弟的背叛,耶律倍悲愤出走幽州,只留下一首传世诗作: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注:耶律倍携带全部收藏书籍渡海投奔后唐。)

一世英雄的阿保机,带领他的族人从辽河走向了广大的北方。但面对此诗,他是否也只能泪洒辽河了?

耶律羽之

耶律羽之(891―942),小字兀里,字寅底石。“幼勤事业,长负才能。儒释庄老之文,尽穷旨趣;书算射御之艺,无不该通。”渤海平,以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东丹,设左、右大相,左、右次相辅佐。左大相为皇弟迭刺,右大相为原渤海老相,左次相为渤海司徒大素贤,羽之为右次相(中台右平章)。

在耶律德光与耶律倍兄弟互相猜忌,渤海旧臣仍怀二心而左大相迭刺受命不逾月而卒的情况下,羽之实际上就成为东丹国的主要任事者,故墓志称其“虽居四辅之末班,独承一人之顾命”。天显二年,以克敌制胜和招抚边城有功,升左相,加太傅,判盐铁,封东平郡开国公。羽之“莅事勤恪,威信并行”,“庶事咸熙”。此后,受人皇王耶律倍之命,秉承耶律德光旨意,上表请迁渤海人至辽东等事,都由耶律羽之完成。人皇王耶律倍逃往中原后,耶律羽之迁中台省左相,“镇抚国人,一切如故”,成为东丹封地名副其实的管理者。会同元年,改南京为东京,羽之改官东京宰相。他“身为家宰,手执国钧,于辅政之余,养民之暇,留心佛法,耽味儒书,入箫寺则涤荡六尘,退庙堂则讨论五典。而又为政尚于激浊,举士不滥抡材”,为朝中正臣,国之良相。五年(942)卒,享年52 岁,谥文惠公。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songchaogushi/1329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