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苏轼不忍吃狗肉 曾上演一出“狗肉之争”

导读:

熙宁年间,苏轼在徐州做太守,有一场狗肉之争。老苏在公款吃喝时看见狗肉上席,不高兴,就诘问司法官。司法官解释,领导,法律没禁止杀狗啊。老苏反驳,狗死了,孔子还用旧车篷埋着它呢。死狗都有这待遇,难道我们忍心杀狗吗?

水浒传》第三回,鲁智深在五台山熬了段时间,嘴里淡出鸟来,终于有机会下山,在杏花酒店,看见墙边砂锅里煮着一只狗,就掏钱买了半只。鲁智深用手扯那狗肉,蘸着蒜泥吃,一连又吃了十来碗酒。吃得口滑,哪里肯住。店家都呆了,叫道:“和尚,只恁地罢!”

先秦时,家狗分三类,一是看门狗(守犬),二是猎狗(田犬),三是肉狗(食犬)。狗肉绝对不一般,“士”以上的贵族才够格吃几口(《礼记》)。天子祭祀,狗肉当仁不让,与牛羊平起平坐,成为祭品主角。简体字“献”,繁体写作“I”,至少包含两点:用犬贡献(祭祀);将“I”字分割,左下角“鬲”是陶制炊具,意味着用陶器煮狗肉吃。到汉朝,吃狗肉已很流行,刘邦的小弟樊哙,发达前就在城镇搞屠狗专卖。《盐铁论・散不足》曾形象地描绘西汉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阔佬们杀牛击鼓,唱歌跳舞,有钱的中产吃羊肉狗肉,鼓瑟吹笙,穷棒子只能吃鸡肉和猪肉。

宋朝,与先秦、两汉不同,狗肉已不是中原餐桌的主流菜肴。看看宋人笔记,还有《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民俗社会学著作,开封、杭州的食肆繁多,小吃无数,羊肉、猪肉经常露脸,狗肉鲜见其踪。

熙宁年间,苏轼在徐州做太守,有一场狗肉之争。老苏在公款吃喝时看见狗肉上席,不高兴,就诘问司法官。司法官解释,领导,法律没禁止杀狗啊,《礼记》说“烹狗于东方,乃不禁”呢,吃吧吃吧。老苏反驳,《礼记》说过“宾客之牛角尺”,大宋朝就该开戒杀牛?狗死了,孔子还用旧车篷埋着它呢。死狗都有这待遇,难道我们忍心杀狗吗?

上流人士不吃狗肉,但这无碍鲁智深之类草根大快朵颐。

宋朝的狗价起伏较大,普通狗在几百文到两贯数百文之间。洪迈的《夷坚志》里记载较多。绍兴二年,台州一条幼狗,卖价1贯500文。绍兴八年,某屠夫在平江买狗,花了3贯。南宋孝宗时期,秀州一条白色小狗,卖价1贯;鄱阳某和尚用150文,买了条小黄狗;盐官县某狗屠户,花费2贯500文买狗。至于特殊品种的狗,价格较高,比如景泰年间,湖州猎狗,要价几贯。

鲁智深所买的半条狗的肉,可惜没写具体价格。肥美的狗肉,曾阔气过,曾寥落过,从上及下,由贵而俗,到底成了平民美食。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songchaogushi/1215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