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三谢之一谢的个人资料及历史成就

谢简介

谢(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萧齐文学家。少有文才,《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先后做过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子隆的文学,又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明帝时曾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后任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取帝位,谢遭诬陷,下狱死。谢出身名门贵族,与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同为陈郡谢氏一族,祖母是《汉书》作者范晔的姊妹,祖父谢述,为宋初宰相刘义康的亲信重臣;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谢的母亲则是刘宋的长城公主。谢世代高门甲族,故以甲族资格的太尉行参军为起家官。

成就

谢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 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 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问题, 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 谢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又因谢与谢灵运同宗,故又称大小谢。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 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谢()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 谢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清新俊逸,精警工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梁武帝称:“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沈约称:“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谢最为倾心。清代王士《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文学成就

永明诗体,谢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问题,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谢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又因谢与谢灵运同宗,故又称大小谢。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谢()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谢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清新俊逸,精警工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谢最为倾心。清代王士《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今存诗200余首。《隋书・经籍志》著录《谢集》12卷,《谢逸集》1卷,均佚。后人辑有《谢宣城集》。今人曹融南有《谢宣城集校注》。

当时齐武帝萧赜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素好佛经、酷爱文学,因而广召文士。出入其藩邸的文人前后不下三百余人,其中谢和王融、任、沈约、陆、范云、萧琛、萧衍等为首的八人,最为竟陵王爱重,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他们当时的诗歌创作,在体制和声韵上都有创新,历来被文学史家们称为“永明体”新诗。

这八个人中,任以工于文笔著称,而谢诗名最重;沈约兼善诗文,但比前二者又稍逊。但是沈约编写了《四声谱》,意在总结诗歌从乐府诗的乐章里脱出后,怎样寻求它自身的音韵规律。尽管它还很不成熟,比较复杂繁琐,但在当时来说,无疑有其积极的意义。

谢的五言诗,较早地运用了《四声谱》成果,并汲取了经呗新声之变的营养。他深有体会地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善于摄取自然景色中最动人的瞬间,以清俊的诗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如《游东田》中的“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和徐都曹出新林渚》中的“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治宅》中的“辟馆临秋风,敞窗望寒旭。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等等。在盛唐王维等五言诗出现之前,可以说是诗苑的上品了。因而,沈约十分服膺谢的五言诗,盛赞道:“二百年来无此诗也。”萧衍在称帝后还追慕不已,说谢的诗“三日不读,便觉口臭”。所以,谢的五言新诗,是“永明体”的旗帜,而谢则是南齐诗人的冠冕。

辞赋散文

谢的辞赋和散文,成就不如诗。值得称道的有《思归赋》、《游后园赋》、《高松赋》、《杜若赋》等抒情小赋。由于声律的运用,已体现出骈俪化的趋向。又有《拜中军记室辞随王》、《齐海陵王墓志铭》等散文,文情并茂,富有诗意。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唐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nanbeichaogushi/3004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