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女子服饰,南北朝时期女子流行穿什么?

在魏晋南北朝的妇女中,仍有人使用传统深衣制,但形式与汉代早期有较明显的差异。魏晋南北朝深衣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将下摆裁制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叫做。南北朝时,这种去掉了长可拽地的飘带,将尖角的燕尾大大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两侧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男女,小的仅有数寸,高的竟达几尺。他们中间有权势显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这些人物,都为修造洞窟出过资金,他们把自己的形象画在壁上,表示该窟的菩萨佛像都由他们供养,所以被称为窟主,也被称为供养人。很多供养人的身旁都附有题记,写明年代、职衔、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图所绘的服饰,在当时带有普遍性,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陶塑妇女,也穿这类服装。其特点是:对襟、束腰,衣袖宽大,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袖,下着条纹间色裙。当时妇女的下裳,除穿间色裙外,还有其他裙饰。晋人《东宫旧事》记太子之妃服装,有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色。可见女裙的制作已很精致,质料颜色也各不相同。

下图为杂裾垂女服展示图,根据传世帛画及壁画复原绘制。这时期的妇女服饰和男子服饰既相似又较庞杂,大抵承继秦汉遗俗,有衫、袄、襦、裙之制,样式以宽博为主,衣衫用对襟为多,领、袖均缘边,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袖,下著条纹间色裙,腰用帛带系扎,衣裙之间还有一条围裳,以便束腰。除此外,还有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

北朝妇女则喜欢窄袖紧身的衫襦,帔子也是这个时期妇女服饰的特点,它一直流传到隋唐,仍被广泛采用。妇女还有穿裆,起先一般多将它穿在里面,后来才穿在交领衫袄之外。妇女也有穿褶的,值得注意的是:凡穿褶的妇女,头上往往戴有笼冠,身上有时还穿裆,与同时期的男子装束一样。六朝时,还有穿对襟长衫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裤,一种是带条纹的小口裤,较窄瘦,是西北少数民族服装式样,曾一度流行于士庶女子或婢仆之中,到隋唐时,贵族女子由于时兴胡服,也多著这种裤;另一种是比较宽阔的大口裤,北方妇女穿此裤时,都把裤腿上提于膝下,用丝带系缚,这种方式大多为劳动妇女或婢仆等所喜用。魏晋时期,采桑妇女穿袍服、围裳,百姓女子穿上俭下丰服装;南北朝时期的百姓妇女梳丫髻、穿宽袖短衣、长裙,侍女梳环髻、穿对襟衣。

发髻

魏晋时期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髻上所镶的金翠首饰各有严格的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出现,魏晋后再度流行,成了广大妇女的主要发型。步摇与步摇冠一般为妇女装饰,普通妇女除将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借用假髻的,其假髻较为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复杂,时称缓鬓顷髻,后来梳这种发式逐渐减少,少数妇女模仿死于民族习俗,将发挽成单环或双环,高耸发顶,也有梳丫髻或螺髻。继南北朝风俗,民间妇女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向上,谓之飞天,妇女发顶正中分出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这种髻式先流行于宫中,后普及民间,早在魏晋时期产生。据记载,魏时的灵蛇髻是当时妇女最喜爱的发髻,还有白缤髻、白花髻、芙蓉髻、涵烟髻;晋时有缬子髻、堕马髻、流苏髻、翠眉惊鹤髻、芙蓉髻;宋时有飞天,梁时有回心髻、归真髻、郁髻;陈时有凌云髻、随云髻、叉手髻;北宋时有偏等。发髻上的饰物有步摇、花、簪、钗、镊子或插花的形式,南方妇女以茉莉花插于发髻,有时将花戴在衣襟上。反缤髻、分髻都是魏武帝时期宫中贵族妇女的发饰。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nanbeichaogushi/1825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