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每一个盛世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财政大臣

和其他朝代不同,明朝自立朝起一口气迎来了三个盛世:朱元璋

治下的洪武盛世;朱棣治下的永乐盛世;朱高炽朱瞻基治下的仁宣之治。在这三朝帝王中,朱棣无疑是最能花钱也最敢花钱的一位:五次北伐、六次下西洋、迁都北京......如此"大手大脚",不仅没有拖垮永乐一朝,还顺利交接给儿孙辈,并延续了一朝盛世,这其中必须要感谢一个人:历仕五朝,手握财政大权近三十年的财政大管家---夏原吉。

"管家"的自我修养

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夏原吉

都算是数一数二的财政人才。时人说明朝因为他,"国无乏绝之忧,民享和平之福"。

夏原吉为官37年,其间担任户部尚书就有27年之久,是明代任职时间最长的财政大臣。要知道,户部掌管的是天下钱粮,一国的经济命脉全系于此。挑剔严苛的朱家皇帝们,为什么会如此放心地把国计民生都托付给他呢?

这还要从夏原吉本人的品性、能力说起。

夏原吉出生在湖南,他早年丧父,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艰辛。但是他天生聪颖,努力学习以赡养母亲。这样的经历让他养成了简朴的生活习惯,即使入仕为官后,也不事奢靡,未曾改变清廉的作风。

洪武年间,夏原吉通过乡荐进入太学,起初在宫中负责书写制诰。一次,朱元璋去视察太学,发现太学生们一片嚣闹,只有一个学生端坐不动,不为所扰,他就是夏原吉。朱元璋对他印象颇佳,之后将其破格提拔为户部主事。

夏原吉每一个盛世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财政大臣

夏原吉能力出众,无论面对多繁杂的事务,他都能处理得不慌不忙、井井有条。他也因此深受皇帝重用。不过夏元吉从不恃宠而骄。对待同僚,他十分宽宏,不计较个人得失,既不会刻意与人交恶,也不参与党派之争,在朝廷中素有端厚君子之名。

永乐初,苏州、松江一带水患严重,夏原吉奉命主持治水。他用三年的时间,修筑了一系列疏浚工程。期间,他十分勤勉,为了找到治水之法,常常"日夜经画,目为之赤";他拒绝优厚待遇,日日身穿布衣、徒步往返,盛夏也不张伞盖。他说:"人民很劳苦,我怎忍独自贪图舒适?"最后,水患得以根治,这块财赋重地重现生机。姚广孝从浙西回来,向朱棣称赞夏原吉:"他真有上古仁爱之心。"

掌管天下财富是一个浩大、复杂、繁琐的工作,涉及到财力的收支、资源的调配等等,还时时刻刻考验着一个人能否公私分明。夏原吉就是那个能让皇帝放心的人。

该花的钱要花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有抱负的皇帝。刚刚即位,他便急于用"伟业"来证明自己是个有为之君。而这些"伟业"都得花钱,并且是大量的钱。

如果国库充盈,做多大的工程都好说。然而此时,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刚刚结束,战火和动荡下的明朝并不算富有,维持正常的国家花销(国防投入、经济建设、官员俸禄等)之余,怎样才能实现皇帝的理想呢?

还好,明成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得力助手夏原吉。当时,夏原吉因为曾在建文帝手下受到重用,身份比较敏感。很多大臣据此力劝成祖此人不可用。但最后,成祖还是力排众议,任命夏原吉为户部尚书,管理天下财政。

事实证明,朱棣找对人了!先来看一下永乐时期,明成祖做成了哪些大事:

永乐元年,始修永乐大典,历时6年。

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永乐年间下西洋共6次。

永乐四年~五年,派兵攻打安南,发兵80万人。

永乐五年,开始修建北京紫禁城,历时10多年修成。

永乐七年,修长陵,历时4年。

永乐八年,开始征讨漠北,永乐年间共5次。

""

这些"大项目"任选哪一项,花费的钱财都是天文数字,供应转输的财物都以数万万计。更何况很多大事几乎是同时进行,这样一来,明朝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而夏原吉硬是顶住了这接踵而至的压力,保证了每个项目都能钱粮到位。为此,他需要尽心筹划、合理调度。到底需要花费多少心血呢?或许从几个细节可见一斑。其一,夏原吉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子,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下了全国各地的户口、府库、田税增减的数目等信息,以供随时随地查阅。其二,他对天下钱粮的情况早已谙熟于心,一次明成祖突然问起,他对答如流,而且十分详尽。

明成祖执政22年,成就伟业,开创盛世。虽然花费巨大,但是明朝的经济却能运行平稳。宣德年间的官员黄福评价永乐时期的财政状况时说:"永乐间,虽营建北京,南讨交趾,北征沙漠,资用未乏。"可以说,是夏原吉用"精打细算"支撑起了明成祖的政治理想。

该拒绝的要拒绝

当然,夏原吉也并非对皇帝一味顺从,要钱就给。

永乐十九年(1421),明朝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另一件,他又开始准备新一轮北伐。

大臣们都清楚,此时并非出兵的最佳时机,因为迁都、北伐这些连续的大动作已经让财政捉襟见肘了。所以,当成祖询问兵部尚书方宾对于北伐的想法时,方宾回答说兴兵的费用不足。成祖不快,又问一直都支持自己的夏原吉关于边防储备的情况。夏原吉也给出了"不要出兵"的建议。他说:"连年出兵,都无功而返,军马储备已损失了十之八九,加上灾荒不断发生,现在已经内外交困了。况且您圣体欠安,还需要调养,遣将出征即可,不需要御驾亲征。"

夏原吉实话实说,却没想到成祖北伐的心意已决,不仅不听劝,反而在盛怒之下,将夏元吉下狱关押,还派人抄了他的家。

成祖坚持北伐,但是很快因为粮尽而返。在最后一次北伐的归途中,成祖病危,或许是后悔没有听从夏原吉的劝告,或许是想到夏原吉始终是可以托付之人,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喊出一句话:"夏原吉爱我!"

仁宗登基后,重新启用了夏原吉。此时的明朝已经不能再花钱如流水了。夏原吉于是向仁宗建议花钱要"收着",一方面赈济饥民,减省赋役,以休养民力;另一方面,暂停永乐时期的烧钱工程,比如下西洋等""

夏原吉再一次撑起了明朝的财政大局,被拖垮的经济开始逐渐恢复,"仓储无积"的局面得到改善,仁宣之治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收支平衡才是好年景

身为财政大管家,夏原吉见过花钱如流水的场面,也面临过"仓储无积"的窘境,但是他仍然用自己的智慧支撑起了两个"黄金时代":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首先,捂紧钱袋。以发放俸禄为例。明朝廷的俸禄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为了"裁冗食",夏原吉裁减闲散部门,淘汰尸位素餐的人员,还想方设法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永乐十九年(1421),在赏赐讨平交趾的官兵时,他坚持用一次性的重赏代替升职。因为,赏赐的钱虽多,但是只用发一次;而升官,则意味着长期、更多支出。另外,他还力劝皇帝减少给皇室宗亲的俸禄,甚至减少宫廷的开支。

第二,清除弊政。朝廷在各地设立的仓廪和征收的税粮息息相关。之前,因为监管不力,出现了很多监守自盗的行为。夏原吉下令清理各地仓廪,严查贪污,加强监管,减少损失。还有,从洪武年间开始的纸币贬值问题,在夏原吉手中也得到了缓解。

第三,增加收入。在很多官员看来,增加赋税是最直接的解决财政困难的方法。但是夏原吉却不会为了增收不顾民生。他主张增加对富户的税收,减免对贫民的税收,并允许乡民出钱代替劳役;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无地农民到边塞耕种落户;对于受灾地区,他会请求皇帝减免赋税,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作为明朝的管家,夏原吉总是在国家的收支之间、皇帝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国计和民生之间寻找着平衡点。而正是因为他的不断权衡、调度得当,才保证了明朝在不算宽裕的经济下延续了治世景象。

夏原吉的经济才能毋庸置疑,但是自家的账却管的"一塌糊涂"。当年,他被明成祖抄家,当把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没收之后,他的家中就只剩下了布衣和坛坛罐罐;亲弟弟前来拜访,他仅有两石米相赠;朝廷因其功高,要给他发三份工资,他坚辞不受""谁能想到,一个手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大臣竟然简朴至此!他是真正做到了一生和钱粮打交道,却清廉了一生。

这样的反差出现在夏原吉身上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从来不是为自己管家,而是在为皇帝管家;从来不是为了自己算计,而是在为天下人算计。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mingchaogushi/4820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