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之谜,“大典”去哪了?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翻开这历经几百年沧桑的《永乐大典》,专家们发现,这里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纸张看,这些《永乐大典》用的是嘉靖时期的皮纸,而且每本书的书后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官员,而这些官员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官员,所以,可以推断的是,这些《永乐大典》全都是明朝嘉靖时期的抄本。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这就是说,目前世界上所能见到的所有《永乐大典》都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副本。而11095册《永乐大典》的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

围绕着《永乐大典》,学者将之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关于正本的第一说法,毁于清乾清宫大火说。乾隆九年至四十年间,清政府曾对宫中藏书清理过,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一起,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永乐大典》是书籍中的庞然大物,又有一万多册,假如正本在乾清宫,是极容易发现的,怎么可能不编入《天禄琳琅书目》。史书中关于乾隆时期曾经大规模查访《永乐大典》的记载,似乎也质疑了《永乐大典》正本,毁于乾清宫大火的真实性。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曾经在宫里宫外都查找过《永乐大典》,但一本也没有找到,假如当时正本存放在乾清宫,何必宫里宫外寻查副本呢?

关于正本失踪的第二种说法,是被李自成焚毁了。崇祯十七年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即位称帝之后,便匆匆撤离北京,他将怒火发泄在京城这些几百年的宫殿和城楼上,下令放火焚烧。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已经没有人会去顾及一部书的存在和命运。《永乐大典》是否在此时无声无息的全部化为灰烬了呢?比李自成更早的明朝太监都不知道《永乐大典》正本存放在哪里,怎么证明李自成烧的就是《永乐大典》呢,这也只是一种猜测之辞。尽管众说纷坛,说法不一,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就是,几百年来《永乐大典》正本却从未现身过,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书籍史上最不可解的,也是最大的谜团。

以记录史实著称的明朝官修史书《明世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上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探讨,殊宝爱之。《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嘉靖三十六年宫中的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更值得注意的是,嘉靖帝最器重的文官徐阶已向他奏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抄写,嘉靖则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在《明实录》中有关嘉靖丧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大量记载中,发现了几个一直以来不为人所注重的日期:嘉靖45年(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帝崩,年60,在位45年,三月十七日嘉靖帝入葬永陵,四月十五日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永乐大典》副本抄完是在隆庆元年四月,而嘉靖已於上一年十二月崩,看来另存的他处究竟在哪里,似乎与嘉靖帝没有关系。

研究者发现,礼仪日程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后三个月才下葬,此时已经到了隆庆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写人员的日期是在隆庆元年四月。但这并不是抄录完成的最后日期,所谓抄录完成的日子应当在四月之前,这样看来,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录完成在时间上更加靠近了。可是却从此时起,《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渺然,嘉靖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如此巧合,这难道真的是某种巧合吗?嘉靖皇帝比任何人都更加珍爱《永乐大典》,他对《永乐大典》的重录倍加关注,却又给后人留下了暧昧的两处收藏,在他下葬之后,《永乐大典》正本也从此销声匿迹。

对于中国古代帝王来说,死后要带走自己生前所喜爱的东西,无一例外的都会选择陪葬这种方式。永陵,始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建成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五月。历时十二年,永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它的地宫规模超过定陵,还很可能在长陵之上。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在环境上对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呢?《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猜想。如果《永乐大典》正本确实保存在永陵地宫中,经过400多年的岁月,它们是否依然能保持完好,一旦将来有可能出土,我们应该怎么更好的保护《永乐大典》。如果《永乐大典》正本被嘉靖皇帝带入永陵,将来正本的出土无疑将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然而,这一切猜想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消失了几个世纪的《永乐大典》正本也许还有更多未解的谜团等待着人们去不断的探寻。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mingchaogushi/4423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