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是中国明末大臣、抗清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自请经略蓟辽,到职后亲自勘察关外的山川关隘,支持抗清名将袁崇焕、祖大寿等将领,练兵屯田强化边塞。崇祯十一年清兵绕道入长城, 深入京都南,进攻高阳城。他率家人及全城乡民守城抗清,终因清兵势众弹尽粮绝,城破被俘,誓不降清,自缢而死。
孙承宗是河北省高阳县西庄村人,祖上是河南汤阴,洪武年间移民到高阳。孙家一支落户西庄,另一支落户赵口。他父亲名叫孙麒,孙麒生了四个儿子,孙承宗是他最小的儿子。生于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另一说:正月初八)。孙家本来比较富裕,但到了孙承宗少年时代,由于孙麒大手大脚,常拿财物接济别人,家境逐渐破落。
孙承宗少年的时候很上进,17岁的时候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第二年又考了个第一名,三哥孙敬宗得第二名。但他考上举人比较晚,直到32岁才以第五名的成绩在顺天的乡试中上榜。考中进士的时候他已经42岁了。在考中进士之前,孙承宗除了在家种地,就是给大户人家的孩子当家庭教师。先是在北京御史中丞姜璧家,后来又在易县兵备道房守士家当家庭老师,再后来,房守士升官当了大同巡抚,又请孙承宗到大同教自己的两个儿子。
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会试时考中进士,但成绩并不是很好,名次排到了第115名。但殿试的时候,他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了第二名榜眼。因为考中了榜眼,进士及第,就只好在翰林院里当编修,正七品。编修是一名史官,主要是作文字工作。孙承宗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工作了10年。
这10年间,孙承宗主要做了五件事。一是本职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当时翰林院掌印官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如刘一G就说孙公是朝廷元气的代表。二是针对朝政写过不少的奏章,劝谏万历皇帝能够发愤图强,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为许多地方的地方志撰写序跋(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当时的名气已经非常之大)。四是主持了两次考试,一次是应天府的乡试,李应升等名士就是在这次乡试中脱颖而出。另一次是主持万历三十八年的会试,录取了钱谦益、傅宗龙、包鸿逵等人为进士。五是请假回家协助县令周之藩、钱春等人治理水患,为此还留下了许多的传说。
万历四十二年,孙承宗的人生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他被调到了詹事府工作。这个詹事府是培养教育太子的机构,一旦太子变成了皇帝,詹事府的官员就是帝师,往往就被委以重任。万历四十八年,58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驾鹤西游,太子朱常洛接班,他就是明光宗。
这个明光宗没有当皇帝的命,在位只有29天就病死了,历史上称他为一月天子。光宗16岁的皇长子朱由校还没来得及被封为太子就直接当了皇帝,这就是明熹宗。熹宗当上皇帝之后,孙承宗被任命为经筵日讲官,不折不扣地成了皇帝的老师。作为皇帝的老师,孙承宗是十分称职的。
孙承宗不但学富五车。而且他做过多年的家教,对教育很有研究。再加上孙承宗对朝政、军事、民间生活都十分熟悉,他讲课能够紧密地联系实际。孙承宗讲话时声音很大,史书上说他"声如鼓钟,殷动墙壁"。孙承宗虽然北京话说得不是那么地道,但高阳话咬字清楚,这比同时当讲官的浙江人钱象坤等人强多了。所以,明熹宗朱由校非常喜欢听孙承宗讲课,说"那个胡子讲官讲得好啊!朕现在离不开他了"。渐渐地,朱由校与孙承宗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从万历四十二年到天启两年这8个年头,孙承宗除了给皇帝授课解惑以外,还做了几件非常重要的事。
万历四十五年的一天,明朝廷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梃击案",大学士张问达感到这件事挺棘手的,就向孙承宗请教处理意见,孙承宗建议"不可不问,但又不可深问",十分恰当地处理了此案,表现了孙承宗处理疑难问题的卓越能力。二是在神宗皇帝朱翊驾崩之后,孙承宗负责起草了"神宗遗诏",这篇遗诏对万历皇帝在世时的种种弊政给予了彻底否定,实际上是一次革故鼎新,从此明王朝的政治局面发生了变化。充分体现了孙承宗的改革精神。
到了万历末年的时候,关外强悍的后金军队开始进攻明朝,先攻占了抚顺、清河,又在萨尔浒把明朝的四路大军打得一败涂地,接着占领了开原、铁岭,又攻克了辽东重镇沈阳和首府辽阳,腐败的明朝军队打了很多败仗,节节后退。此时就有人向皇帝推荐孙承宗出任兵部尚书,但皇上没有同意。
不久,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又指挥军队渡过辽河(三岔河),从辽东进入辽西,攻打广宁,辽东巡抚王化贞吓破了胆,竟然弃城而逃,与经略熊廷弼一起狼狈不堪地逃回了山海关。从此,关外就都是后金的天下了,山海关危急,京师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天启皇帝才任命孙承宗为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孙承宗一上任,就立即大刀阔斧地整顿朝纲,兵部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这时,山海关经略王在晋提出要在山海关外面八里的地方再修一道重关,但这要花费100万两白银。在山海关的兵备佥事袁崇焕、阎Q泰、沈さ热硕疾煌意这样做,但他们说不服固执的王在晋,便只好写信给内阁首辅叶向高,叶向高就来与孙承宗商量这件事。
孙承宗一听感到很荒唐:"什么?还要修长城,这事我得管,我去一趟吧!"孙承宗到山海关查看了一番后,觉得袁崇焕等人的意见是正确的,再修一道重关是劳民伤财,没有这个必要。孙承宗就劝说王在晋改变主张。
孙承宗说:"老王,国难当头,你还想着干工程呀?"
王在晋生气了,他说:"我不是修我们家院墙。我这样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孙承宗说:"希望你不要执迷不悟,现在国难当头,你还要搞这么大的工程,对国家并没有好处。"
王在晋摆摆手:"你别说了,我就是要砌这道墙,预算都做好了。"
孙承宗见王在晋不听劝告,便回到北京向皇上汇报,皇上听了汇报,想了想说:"这个王在晋不像话,非要花100万两白银搞这个面子工程,不能这样干!"皇上一纸调令,把王在晋调走了。可是这样一来山海关就没有经略了,满朝文武推荐不上人来。皇上就让孙承宗推荐经略人选。
皇上说:"老孙你想想,谁适合当山海关的经略啊?"孙承宗把朝官挨个儿数了一遍,感到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就说:"陛下,还是我去吧。"
就这样,孙承宗来到山海关进行督师,孙承宗到了山海关以后,拜马世龙为大帅,以鹿善继、茅元仪为赞画,选拔培养重用了袁崇焕、满桂、赵率教等一批忠心耿耿又很有才华的文武将领。经过4年的苦心经营,招募训练了十几万辽军,收复了400余里曾被后金军队占领的失地,修筑大城9座,小城堡40余座,屯田5000多顷,安置了数10万战争难民,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了700里,营造了一条令后金军队望而生畏的关宁防线,为后来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奠定了基础。在关宁期间,他制定了以辽土养辽民,以辽民守辽土的基本方针和稳固防守,逐步前进,渐图恢复的基本战略,使局势一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明朝军队逐步从守势转为攻势,从被动转为主动。
与此同时,他还巧妙地理顺了与西部蒙古各个部落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了京师北面边疆不受威胁。他还作出了将战车、舰船和火器结合在一起的创举,创建了以热兵器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十二车营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以火器为主要装备的海军,还组建了从海上登陆作战的两栖部队,并撰写了专门论述火器车战术技术的军事著作《车营百八扣》。他还用计成功策反了努尔哈赤的养子刘兴祚归顺明朝,为以后收复失地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