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为什么一直用“通宝”而没有“元宝”

在货币制度方面,很奇怪的是,明朝推翻了,应该继承元朝比较先进的纸币制度,但大明开国前后似乎对纸币并不“热情”。这是为何?

我认为其原因是这样的:元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是“开河变钞”,“开河”就是修治黄河,前面讲过了;“变钞”就是元顺帝时变更了时的“中统宝钞”,实际上是学了点货币皮毛知识就开始改革了,最终招致了亡国。因此纸币“钞”在元末明初的名声很不好,而草根出身的和他的淮右集团的重臣们压根儿就不懂得纸币的内在规律性;另一支朱元璋谋臣系列浙东文人圈全是书生,也没有精通经济的。所以说从元末明初的实际来看,确实也没人出来指点货币“迷津”。朱元璋与他的智囊们只好抱着祖祖辈辈传习下来的“宝贝”——跟着感觉走,反正元朝亡国一半亡在这个该死的“纸币”上,所以大家都不愿走元朝的老路,宁愿效法唐宋。

1361年朱元璋在今天南京杨公井附近的“钱厂桥”一带设置宝源局,专门铸造“大中通宝”铜钱,与历代的铜钱一同流通使用,以此来代替日益贬值的元朝纸币。

大明开国后的第三个月即洪武元年(1368)三月,朱元璋下令铸造、发行“洪武通宝”铜钱,其分为5等:“当十钱重一两,当五钱重五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二钱重二钱,小钱重一钱。”与此同时他诏令全国各布政使设立宝泉局,与中央户部的宝源局一起铸造铜钱,严禁民间私铸,“凡私铸者,许作废铜送官,每斤给官钱一百九十文。诸税课内如有私钱,亦为更铸”。(:《大明会典·户部·钱法》卷31)

说到这里,细心的读者朋友可能发现了:无论是“大中通宝”还是“洪武通宝”,明朝使用的货币好像都叫“通宝”。这不是朱元璋君臣一再表示要效法唐宋的,而唐宋的铜钱上“写”的是“××元宝”。为什么明朝要将“元宝”改成“通宝”?这主要是从明初开始实行对开国皇帝朱元璋名字的避讳,所以整个明朝一直是在用“通宝”而没有用“元宝”。

既然元末明初的“大中/洪武通宝”是应运而生的,那它们必将很受欢迎?

实际上恰恰相反,铜钱铸造与发行一段时间后,朱元璋君臣发现人们并不欢迎铜钱,时“以鼓铸铜钱,有司责民出铜,民间皆毁器物以输官,鼓铸甚劳而奸民复多盗铸者,又商贾转易钱重,道远不能,多致颇不便”。因此大家宁愿沿用元代之旧钞,而多不用洪武铜钱。为此,朱元璋很为恼火,但也觉得铜钱确实不方便使用,于是决定改革币制。“钱法既绌,于是又转而承元之钞法,以为元代用钞百四十年,其制可因也”。

没有金银本位的“大明宝钞”

洪武七年(1374)九月,朱元璋下令建置宝钞提举司(类似今天的中国人民银行),设提举(行长)、副提举(副行长)等官职,着手进行大明纸币的印制,即后来人们熟知的“大明宝钞”。纸币有纸币的优点,如携带方便;但也有它的缺点,如有高手的话,更容易伪造,纸币还易磨损,用不了多久就坏了。即使600年后我们的科学技术很先进了,人民币一旦忘在衣服口袋里,要是放到洗衣机里洗了,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更何况600年前我们的造纸技术就那个水平,连不易磨损的牛皮纸还不会造,怎么能造出好的、易磨损的纸币?据说洪武皇帝朱元璋为此操碎了心,就是想不出个好办法来。

◎600年前的“教材”循环使用朱元璋要挖秀才心肝,马皇后说你搞错了

有一天夜里,朱元璋做了个梦深海鱼蛋怎么玩,梦见一个神仙。神仙指点说:你要是用秀才的心肝造币的话,就能造出好纸币来。第二天朱元璋醒来后,一直在想,怎么用秀才的心肝来造币?但就是想不通,于是他就把昨夜的梦说给了马皇后听。马皇后一听,心想:坏了,丈夫已杀了那么多人,现在又要杀书生了,这是作孽啊!但他那股臭脾气,还不能直接劝。于是,聪明的马皇后这般说道:“神仙所说的秀才心肝,你当真是用一个个书生的心?怎么也弄不出来的!你想想,这些读书人的心肝宝贝是什么?还不就是他们读的课本,没了课本,读书人什么也没有了。”朱元璋一听到这儿,顿时恍然大悟,马上下令:每年都把学校里学生读过的课本送到上级部门来造币。后来明朝有个规定,就是国子监的学生按季度上交课业簿。如果我们要找一个世界之最的话,这下又有了。如今欧美发达国家不像我们国家这么大方——每年都要有几亿人民币的教材与教辅进入废品收购站,反正现在中国有的是钱,GDP年年往上跳;人家老外就抠门,居然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不过在这方面他们落后于我们又有几百年了——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明初时就已经注意到了教材与课业本的“循环使用了”。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mingchaogushi/2665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