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文学家顾炎武:酷爱收集各类书籍碑文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昆山千墩(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他学识渊博,学风严谨,著作等身,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作为耕读世家,顾炎武家族藏书历时四代,从高祖顾济“寒家 藏书”到倭寇焚书,从曾祖顾章志重新收藏到子侄分藏,从嗣祖顾绍芾藏书抄书到鼎革之际藏书散亡,几经磨难,最终造就出明末清初爱国主义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算得上是天下藏书之家最为圆满的一个结局了。

关于祖辈的藏书,顾炎武《抄书自序》中说:“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没料到嘉靖三十四年,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高祖顾济收藏的数千卷书籍连同顾家的老宅子全都被倭寇焚毁了。又言:“洎万历初,而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郎,中间莅方镇三四,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万历后,曾祖顾章志多次出任各省的要员,但他注重操守,为官清正廉洁,平生就是嗜好收藏图书,往往要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购买书籍。顾章志去世时,他所收藏的上万卷书籍被当做家族的重要遗产分成四份,分别由三个儿子和一个侄子来继承。

顾炎武的嗣祖顾绍芾得到了父亲顾章志的藏书遗产中的一份,他是太学生,也特别喜欢读书,几十年中他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藏书,到顾炎武立嗣时,顾绍芾的藏书大约又有了五六千卷。他亲自教导顾炎武“著书不如抄书”,说:现在人的学问不如古人深厚,抄书可以吸取和整理前人的思想学术成果,当知识积累丰富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很可惜顾绍芾所抄录的数十本《邸报》资料和大部分藏书因明清鼎革散失,到顾炎武北游时仅存两三千卷。顾炎武无奈地说:“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什之六七……”受嗣祖顾绍芾的影响,顾炎武喜读书藏书更注重抄录之功。他自述:“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凡阅志书一千余部,本行不尽,则注之旁;旁之不尽,则别为一集曰《备录》。”学生潘耒回忆先生:“无一日不读书,无一日不抄书。”

顾炎武认为,知识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仅要坚持刻苦读书,还要实地考察。在北游20余年中,顾炎武走遍万水千山,游历考察了河南、河北、山东、京师、山西、陕西等地,自称“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每次走访名山大川、祠庙寺院等,必然亲自寻找名碑石刻之类,凡是有可以辨识的碑文,他必定会亲手抄录下来。20年间,他抄录的珍稀汉唐碑文不下90通,再加上其他抄写的文本,足足装了两大箱子。加上其他数千卷书都装箱后,他便用两匹骡两匹马驮着走。每到一处关隘,都会唤来当地守卫的老军了解风土人情,只要听到与平时所闻或书上记载有不同的,立即翻阅资料查找原始记录进行核对加以更正。有时行进在广阔的平原上,没地方可以歇脚,他就直接坐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偶然有遗忘的章节,就会到下一站的旅馆里,打开书箱找出书籍反复熟记。因此,顾炎武还得了“马背上的藏书家”这一雅号。著名的《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顾炎武家传和随身携带的书籍可能算不上很多,但其读书藏书规模之巨、抄录之全、学识之博、选择之善、内容之精、存世之稀以及研究之深,绝大多数藏书家是无法比的。除去版本的因素,他的藏书和亲手抄录的文本均具有极高的学术与文献价值,堪称学术类书籍精品中的精品,有的甚至是孤本、绝版。

顾炎武去世后,其藏书尽为外甥清初大藏书家徐乾学“传是楼”收罗。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mingchaogushi/2186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