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折,在宋朝时期,培养出了的文人还是比较有实际价值的。但是经过元朝的折腾以后,明朝的科举制度开始走上畸形的道路。在明朝科举考试中,忠君是第一位的,至于能力问题可以向后排。君主权力开始无限扩大,官本位的思想严重。在明朝的历史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明朝皇帝们这就是科举录取问题。由于南北方教育的差距,南方与北方的教育矛盾开始出现。
一、朱元璋动用行政权力,可以扭转了局面
明朝建立的初期,北方经过战争的反复蹂躏之后,人民的生活都是基本问题,至于接受教育只能向后排。但在南方,由于战争的影响比较小,所以极大的一部分人都接受过教育。南北方的教育差距逐渐出现,这一点从明朝初期的录取比例中就看出了端倪。在朱元璋在位的31年时间内,他一共录取了867名进士。在这些天之骄子中有620人是南方人,占到了总数了71%。而北方、西北、西南加在一起也才29%,这是当时的现实情况决定的,朱元璋自己也曾经说:“北人学问远不如南人。”但是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考试名额又不能让东南考生全部占据。明朝君臣一直在调和这方面的差距和矛盾,但是在朱元璋的晚年还是出事了。
在朱元璋在位的第30个年头,朱元璋又一次主持科举考试,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次科举。科举结果出炉以后引发了轩然大波,高中进士的52人全部都是南方人,这被北方士子视为徇私舞弊。北方士子写联名信上奏朱元璋,朱元璋自然也十分头疼,主考官绝对不会也绝对不敢徇私舞弊,这极有可能是一个让人无奈的事实。但是朱元璋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他不能寒了北方士子的心,朱元璋通过自己的权力干预了科举结果。一个月之后,新的录取结果出炉,这次高中进士的全部均为北方人。这次科举风波就这么在朱元璋的直接干预下渡过了,但是南北方的教育差距成为了一个固定的事实,所有的官员都心知肚明。
二、20年之内矛盾加剧,最终出现了南六北四的格局
1398年,朱元璋撒手人寰,他的乖孙子朱允珊捅┝Χ子朱棣都没有注意到科举的问题。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南方独大的局面。经过统计之后发现,在所有的进士中,南方士子仍占了83%,北方士子只有11%,西南士子更是只有4%。这个问题在这二十多年中一直存在,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这个问题已经达到了不能不解决的地步。但是马上皇帝当真没有这个水平,他在出征的途中去世。他的儿子又仅仅做了10个月的皇帝,他的孙子朱瞻基登基之后,立刻改变了这一无奈的局面。明朝的科举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每科录取100名进士为例。南方士子占60%,北方士子占40%。这属于从国家层面干预了科举问题,但会试和殿试的题目确实全国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