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

曾国潘是清末名臣,在清末列强入侵,内忧外患之际,硬是凭借自己的铁血手段,与左宗棠等人,将积弊的清王朝的气运延续五十多年。只看这一句,就可以知道曾国潘对晚清的重要性。曾国潘,字伯涵,号涤生,初名子城,为湖南湘乡汉族人,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一个小地主家庭。其父家有薄田,却不事生产,醉心于科举,可惜十七次都不中,才终于打消科举的想法,回家办了一个学堂。由此,曾国潘小的时候就跟随在其父身边学习。因其自幼勤奋好学,所以成就显著,相传他6岁入塾读书,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后来科举取仕,虽然小有波折,但最终凭借其才,一步一步位极人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公元1872年去世之后,谥曰文正。

曾国潘其才,功在当时,利在万代。因其极具前瞻性的眼光,促进了中国的近现代化建设。在他建议指导下,中国建造了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也由此,曾国潘被后世人称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同时他还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自然不可能像盛唐的臣子一般,人们记住的多是他们的功绩。因为时局的特殊性,那个时代的臣子,一个不慎,很有可能会留下千古骂名。再加上人们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恨,真正陪你过偏差也就愈加明显。

曾国潘一生镇压太平天国,提倡“经世致用”,希望用实业兴国,本应该名垂千古,被当时之人赞扬,但因为一件事件的处理,使得他身染污名。这个事件,就是天津事件。

当时的人,怀疑法国天主教借传教之名,拐卖妇女儿童,因此聚集在一起,围在天主教外面,希望能讨个说法。此事被认为是清朝官员督管不力,因此在两方相遇之后,起了冲突。激烈争吵之下,天津县令遭遇枪击,中方有人受伤死亡。此事被群众所知后,群情激奋,冲到教堂内,对法国臣子及传教士和若干修女,进行报复。

此事件发生后,清廷派曾国潘全权处理此事。曾国潘从时局和国家实力考虑,知道若是开战,清朝绝对打不过法国。因此为了平息法国人的怒火,将主犯几人处死,并派官员前往道歉。曾国潘的做法,是从清朝大局考虑,却没有想过那些丧尸了亲友之人的普通民众的感受。这么处理后,当时人全都调转矛头,声讨曾国潘,甚至骂他为“卖国贼”。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

“卖国贼”对于一个一心想要,增强国家实力的大臣有多沉重。而且当时的曾国潘已经年老,在此事件发生不久后,甚至身患重病去世。对此有些学者认为,曾国潘很有可能承受不住,因为天津教案督办不力的打击,进而让身体病重更深。

曾国潘处理这件事情,也许的确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对国家建设的贡献,所以严格说来他的功绩大于过错。

对于曾国潘,后世许多人称之为“半圣”。此种称呼方法,可见其评价之高。而之所以如此称呼他,正是因为曾国潘说了许多圣人之言,对人极具教化作用。但是在小编看来,曾国潘虽然在教化方面,的确具有很高的成就。可是圣人,圣人,其实也是一个人。曾国潘他就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善于总结自身过错,并且对于自己的缺点,时刻督促改正,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去。比如他办公的时候,午休,起来后,欲望渐起。对于这种私密的事情,曾国潘并不觉羞愧,只坦然面对,希望下次改正。所以小编说曾国潘是个普通人,但是却善于改正总结。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左宗棠: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毛泽东评价曾国潘:“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jiangxianggushi/5101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