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若弼是怎样灭掉南陈的?贺若弼是怎么死的?

贺若弼,复姓贺若,字辅伯,公元544年出生于河南洛阳,是隋朝著名的将领。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贺若弼的父亲名叫贺敦,以勇武刚烈而出名,当时在北周为金州总管,可是贺若敦因口出怨言,遭到了北周晋王宇文护所不容,逼令自杀。为了让儿子吸取自己的教训,贺若敦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告诫他要慎言,贺若弼谨遵父亲的教诲,认真做好自己的本份。贺若弼年少时就怀有远大的志向,博闻强志,文武双全,因此得到了北周齐王宇文宪的赏识,就给他官做,不久后就升迁为小内史。公元581年,杨坚受禅登基,改国号隋,是为隋文帝,在杨坚执政后,就有吞并江南、统一中国的愿望,于是杨坚就经常和众将上了伐陈的妙计,其中贺若弼不辱使命为杨坚献策献计,深得杨坚赞赏。

为了能够用最小的兵力取得胜利,在进攻陈之前,贺若弼做了大量准备。由于战场在南方,那必有水仗,在水上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船只了,为此,贺若弼用自带的老马私下与人交易船只,。贺若弼购买了大量的船只,然而他却把这些船只一一藏了起来,又买破旧船只五六十艘,把它们安置在小河当中,造成一种陈军以为隋朝军队没有船队的假象,从而让他们回去禀告将领,然后放低警惕,这样陈朝就会轻敌。我们大家都知道,轻敌乃兵家大忌,所以这一战注定了陈朝会大败,而贺若弼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北方军队在水上的作战能力一向不如南方军队,用这种方法佯装,更容易使南方的军队相信,足以说明贺若弼的作战谋略高深。

另外,贺若弼还频繁的更换边防士兵,而且每一次换士兵的时候贺若弼都搞出了很大的动静,大张旗鼓,安营扎寨,还让手下的士卒沿着江边射猎,有多大的声音,就闹出多大的动静,迷惑陈军,让陈朝以为隋朝要进攻了,这样弄的次数多了,让陈朝的士兵以为隋军只是简单的换防,让他们疏忽了防备。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决意消灭南面的陈朝,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杨坚发动50万大军伐陈,隋军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八路攻陈,贺若弼为行军总管,率军出广陵,集中在长江北岸。大敌当前,荒淫骄侈的陈叔宝没有一丝即将国破家亡的危机意识,他以为这又是隋军的一次换防,又自恃长江天险,不采纳众将领请求积极备战的建议,反而在这年底,大张旗鼓地准备即将到来的元会之庆。面对虎视眈眈的隋军,陈朝原本并不牢固的江防,显得更为薄弱。不多久,隋朝的大军就压制陈朝边境,作为战略要地,京口、采石两地形势危急,然而荒唐的陈后主听信谗言,认为这时候从京师调拨军队舰船,既影响到元会之庆的排场,也显得国家怯弱,而且凭着长江天险,隋军根本不可能飞渡而过,于是没有及时向京口、采石增援。此时驻扎在京口对面长江北岸的隋军将领是行军总管贺若弼发挥才智,运用一招“瞒天过海”的计谋大败陈军。

就在公元588年的正月初一这天,前期已经做足了功课的贺若弼突举大军,渡江而来,直袭京口。而陈军因为中了贺若弼“瞒天过海”的计谋,竟然没有一丝察觉,直到大军压境陈后主才后悔不及。贺若弼率兵袭击京口,并一举拿下军事重镇,采石也被隋军另一员大将韩擒虎攻占,并攻入建康生擒下陈后主,自此,陈朝灭亡。

灭陈后的贺若弼因为平陈有功,隋文帝杨坚下诏给予褒奖,封他为上柱国,封爵宋国公,享食三千石,给予许多赏赐,不久后转右武候大将军。贺家人也因为贺若弼的功劳沾了光,都当上了一官半职,随着地位的愈加显赫,贺若弼的生活也变得奢侈,穿金戴银,吃遍山珍海味。贺若弼还骄傲自满,志得意满之际的贺若弼开始得意忘形,认为满朝文武中自己的功劳最大,常以宰相自许。592年杨素出任宰相,贺若弼心理异常不平衡,还将不满的情绪显露出来,口出怨言,因而被免官。过了几年贺若弼仍不知悔改,怨气越来越重,没办法,隋文帝杨坚只好把他下狱。在狱中,隋文帝有问过他“我任命高颎杨素为宰相,你却总是放言,说这两个人只是酒囊饭袋,这是什么意思?”贺若弼答道:“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满朝大臣知道这件事后,都要求隋文帝杀掉他,但是杨坚念及以往的功劳,遂免他一死,削去爵位贬为庶民。当年杨广还是太子的时候有问过贺若弼关于当朝名将的问题,杨广问道:“杨素、韩擒、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贺若弼回答:“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杨广又问:“然则大将谁也?”贺若弼拜着说道:“唯殿下所择。”言外之意,当下的大将唯有自己一人。

贺若弼就是这样的骄傲自满,好大喜功,口不择言,太自负,以至于在公元607年隋炀帝巡幸到榆林一带,建造了一个可以容纳上千人的帐篷,贺若弼认为太过奢华,与高颎、宇文弼等人私下里私自讨论,谈论隋炀帝的不为,不料被人告发,最终杨广以他诽谤朝政为由,将贺若弼与高颎、宇文弼等人一起诛杀,时年64岁,最终他还是没有记住父亲临刑前的教诲,落得一个惨死的下场。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jiangxianggushi/5076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