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邮传制度的特点

历史汉代邮传制度的最大进步是驿和邮的分流。

这时,西周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车传已经逐渐被淘汰了,骑传成为长途通信的主要方式。

汉朝初年,邮传制度的一个常见名称曰“置”。东汉人应劭写的《风俗通》说:“改邮为置。置者,度其远近置之也。”意思是说把原来称为“邮”的邮传设施,改称为“置”。什么叫置呢?就是根据测量出来的远近来设置办公机构。置,实际上是邮传信使的中途休息站。“驿”的名称也是在两汉时普遍出现的,其具体时间大约在汉武帝稍后。由于传车过于笨重,同时也因为武帝以后汉政府财政困难,设备繁杂豪华的传车也就顺应时势,逐渐让位给轻便的单骑传递了。而这种以马骑为主的信递方式,便以“驿”正式命名。至于原来“传”的名称,两汉时虽仍然在使用,但已大部分用于表示一种国家招待所的性质,仍称为“传舍”,变成专门迎送过往官员、提供饮食车马的场所。驿加上传,往往合称为“驿传”或“驿置”。这两个字在两汉的史书中是常见的。

1958年,在贵州赫章县可乐镇,出土了一件刻有“武阳传舍比二”的铁炉。据考古学家考证,这是反映汉代传舍生活的炊事用具。这件铁炉厚重坚实,通风性能良好,提携方便,十分适用于旅途炊煮。武阳是汉朝犍为郡的首府,故地在今四川省成都以南。“比二”是说同样的铁炉有两个,是一炉铸造出的。估计贵州出土的这件文物原为四川古武阳所造或从属于武阳的驿站传舍所用。这说明两汉时川贵间有驿道相通。

除以马传为主的“驿置”外,汉朝时候专门用“邮”来称呼那些短途的步行传书方式。管理这种短途步行投递书信的机构,称为“邮亭”。亭,也作为步传信使的转运和休息站。汉朝时候,亭的称呼更普遍,邮亭的通信业务是大量的。这种步传通常是接力运递。《汉旧仪》所谓的“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就是指此。大体上是说,邮间距离是五里,亭间距离为十里。邮亭的信差,在两邮中间的两里半处接力。有学者考证,至今在河北一些地方尚有“二里半”的地名,即系古时邮亭制的遗风。

但汉时的亭,并不全是负责邮传的任务的。兼管邮务的亭,一般在交通要道沿线。而大部分秦汉的亭则是地方基层行政单位。这种普通的亭,管得很多,负责征丁收税及治安捕盗之事。汉高祖刘邦曾出任过泗上亭长,就属于这普通的亭。交通沿线的亭,则加上运寄政府公文、军事书信的任务。在这些特殊的邮亭中,有专门负责传书的“邮人”。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hanchaogushi/2924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