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八十年》第四卷 高帝平乱>第五章 汉高帝十二年 公元前195年

>  第六节 英布,最后一根刺>>  彭越已除,对来说最后一根刺是淮南王英布。>>  英布这个淮南王一直做的很不安心,也很不甘心。>>  前文说过,英布是小人,见利忘义。他最初看重项家军的声势而投靠楚国,后来又因为天下形势改变而转投刘邦,但其实就像随何讲的那样,他不管投靠谁,为的都是自己,自己独立永远是他的梦想。>>  刘邦对诸侯王的态度英布一直在观望,死的时候他就已经非常害怕,等到彭越也被杀,他彻底看清了形势,自己和刘邦之间还必有一战,所以早早的开始做造反前的准备。>>  造反是迟早的,但真正挑起争端的导火索却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  英布有个很宠爱的妃子生病了去看大夫,这个大夫和英布手下大臣中一个叫贲赫的人非常相熟,就告诉了他,贲赫想巴结英布,就送了好多东西给这个妃子,还在医生家里请妃子喝酒。>>  英布知道这件事第一反应是怀疑妃子与贲赫私通,准备去抓贲赫。贲赫一看马屁拍错了地方只能逃命,为了自保将英布准备造反的事情告到了长安。>>  刘邦接到这个告状一开始还不信,还一直给英布说好话,但是英布一看贲赫跑到了长安,马上就以为自己造反的意图刘邦全都知道了,于是就开始真的造反。>>  英布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早就知道刘邦现在的身体不行了,肯定不会御驾亲征。除了刘邦以外,他觉得自己打不过的也就是韩信彭越,这两个人都已经死了,朝中其他那些将领全不足为惧。>>  英布能不能打的过曹参周勃灌英郦商这帮人还真不好说,他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厉害。不过最后他的如意算盘却全都意外的落空了,因为刘邦居然强撑着身子自己带兵来。>>  英布一开始算的没错,刘邦重病,真的不想自己打仗了。他想让太子刘盈去带兵,历练历练这个即将接替自己位置的儿子。可是他的这一想法马上遭到了吕后的阻止,原因很简单,吕后有个基本的判断,自己的儿子不可能打得过英布。这样一个跟着项王在刀光剑影中拼杀出来的匪盗之徒,刘盈这种柔弱的皇子如何是他的对手!>>  而对于吕后来说,刘盈如果战胜,不会什么特别大的好处,而刘盈如果战败,且不说万一战死或被俘,就算是逃回来了,也会大大的影响其太子的地位,干系到她们吕氏的安危。>>  刘邦最后没有办法,只能骂了一句:“我就知道这小子不足以派遣,还是我自己去吧”。>>  虽然说刘邦平乱已经到了第七年,七年间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不少,但绝对都没有这一战至关重要,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刘邦要打完他这辈子的最后一场大仗。>>  刘邦召集众将问攻打的计策,有一个叫薛公的人分析英布造反有可能采取的动作,分成上中下三策。>>  上策:向东攻取吴国,向西吞并楚国,然后再向北吞并齐国,之后传令给燕赵两个国家,让他们按兵不动,这样的话就会造成全天下的大战,重燃全国战火,函谷关以东就又会陷入混乱,汉军一时间难以全部平息叛乱。>>  中策:向东攻取吴国,向西吞并楚国,然后向中原进发攻占韩魏,掌握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这样的话其实就是复制了当年项王的势力,和刘邦继续在荥阳成皋拖下去,胜负未知。>>  下策:向东攻取吴国,向西达到下蔡,然后攻占长沙,这样的话他肯定要败亡,汉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刘邦问薛公:“你觉得英布会用哪个计策?”薛公说:“肯定是下策。”>>  刘邦就问:“为什么他不会用上、中两策,而用下策呢?”>>  薛公说:“英布本来是骊山刑徒出身,自己爬到高位,是典型的见利忘义的小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长远的打算,所以他一定会用下策。”>>  后来英布果然选择了薛公所说的下策。其实我觉得英布就是项王的优点只有一半(能打,但又不是那么能打),而缺点和项王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头脑极其简单。>>  刘邦大军出关,已经病了很多年没有出现的突然又强撑着来见刘邦,他说:“英布手下很多都是当年的楚军,战斗力很强,陛下千万不要和他们正面硬拼,要智取。”又建议刘邦让太子做将军,监领关中军队。>>  从张良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此战有多重要,连他这个已经好几年不问政事的人都出来要劝一句刘邦。张良是怕刘邦此战万一败了,太子如果在关中没有兵权的话很容易被其他人兵变夺权,张良为大汉的天下操劳了一辈子,都病成这样了还念念不忘,生怕出一点儿问题天下又变成乱世。>>  刘邦估计当时感动的都要哭了,他让太子刘盈监领关中禁军三万,同时让叔孙通和张良辅佐,这才出关。>>  英布大军造反以后先灭了刘邦表兄刘贾的荆国,又开始对付刘邦弟弟刘交的楚国。楚王刘交是个读书人,哪里会打仗,他分别三路迎战英布,别人劝他不要分兵,因为兵士们都怕英布,分开作战,士兵很容易逃跑。结果刘交不听,坚持分兵三路,果然一路被英布击溃后,另外两路马上四散逃跑被英布追杀。>>  幸好没过多久,刘邦的大军赶到,与英布在蕲西相遇。>>  刘邦远望英布军队的排布和当年项王一模一样,非常厌恶,就质问英布:“你为什么要造反?”英布也很直接,回答说:“想当皇帝而已。”>>  大怒之下的刘邦马上和对方开始决战,根本忘了张良给他说过什么……>>  幸好,英布的部队只是排布像项王而已,论战斗力远没有当年项王战无不胜的威风,没过多久就被刘邦杀的大败,最后只剩下一百多人跑到了江南,英布的岳父衡山王吴芮如今已经是硕果仅存的两个异姓王之一,吴芮为了自保,居然去骗英布来投奔他,说打算和他一起逃到南越去,英布相信了就去找吴芮,结果被吴芮杀了献给刘邦。>>  吴芮用自己女婿的命保住了诸侯王的位置。>>  确实吴芮的国家太弱小了,刘邦也对他没什么意思,做个顺水人情就把吴芮这个衡山王给留了下来。>>  英布死后,刘邦派自己的幼子刘长去做淮南王。>>  不知道淮南这个地方是不是有诅咒,连续三个淮南王最后都造反了,英布是第一个,刘长是第二个,刘长的儿子刘安是第三个。>>  另外,因为荆王刘贾被杀,所以刘邦把荆国改为吴国,封自己哥哥刘仲的儿子刘濞做吴王,享有吴国的三郡五十三城。>>  刘濞这个时候才二十岁,以骑将的身份参与了这场和英布的大战,刘邦觉得他有点儿本事才把封在吴国,可是他也怕刘濞的这点儿本事以后用到不好的地方,所以犹豫再三,但是考虑到实在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最终还是让刘濞去做这个吴王了。>>  刘邦封完之后,有个看相的人对刘邦说:“刘濞这个人的长相像是要造反。”刘邦马上后悔了,但是“君无戏言”,已经无法再反悔,他就抚着刘濞的背说:“听说五十年后大汉的东南会有叛乱,会是你吗?我们都是姓刘的,天下一家,一定不要造反!”刘濞当时听的莫名其妙,马上说:“不敢!”>>  可是,刘邦说的就是这么准,五十年后刘濞真的造反了,就是着名的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刘邦脑子里这种“天下一家”的观念真是害苦了他的子孙,他总觉得除掉异姓王就安全了,殊不知姓刘的也不可靠,巨大的利益面前亲人也会翻脸,刘邦现在封的这一个个刘姓的王爷若干年后都会成为汉朝皇帝的大患。>>  第七节 安得猛士守四方>>  三年反秦,五年抗楚,七年平乱。>>  连续征战十五年的刘邦终于勉强算看到了天下大定,异姓诸侯王中只剩难成气候的吴芮和自己的好兄弟卢绾了。>>  征讨完英布之后,刘邦在自己生命尽头前顺道回了一次家乡沛县,好好玩了一下,尽数招来原来的故人,感慨万千,写下了那首千古名扬的诗篇《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对于这首诗历代都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说这表现了刘邦一统天下之后的豪情,也有人说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小人得志的感觉。>>  不管前两句如何,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绝对反映出了刘邦最最真实的感受。>>  平乱的七年刘邦四处征伐就是为了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江山,这一切都要他自己来做,早已经筋疲力尽了。>>  从刘邦的内心来说,他多么渴望有猛士来替他守四方!>>  刘邦是个小人我承认,但我从来都不觉得他得天下是小人得志。>>  大家喜欢项王的英雄气概,但仔细想想刘邦才真的是普通老百姓的代表,且不谈论他在发达之后所谓的阶级属性有变化的问题(从农民阶级变成了地主阶级),毕竟他这一辈子的前四十年都只是个普普通通农民家庭中一个不招父母喜欢的儿子而已。>>  这样一个普通人,不管最初他怀抱着如何的私心,最终的结果是:他提三尺剑以一己之力将万民从的暴力统治中拯救出来,让近800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中华民族安安稳稳的发展了200多年,而大汉这个国祚甚至是持续了400多年!>>  刘邦在做了皇帝之后的七年里一直劳苦奔波,没有学作威作福,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他几乎已经把所有东西都安排妥当了。>>  刘邦在沛县待了十几天,又向北走去了鲁县祭祀,他一生最讨厌儒生,汉初采取的也是道家黄老治国的方针,不知道为什么临死了突然去祭祀孔子。>>  刘邦在征伐英布的过程中中了一箭,加上他本来身体已经很差,所以回到长安后,知道自己的生命差不多是已经走到尽头了,基本也主动放弃无谓的治疗了。>>  但在临死前,刘邦又开始思考换太子的问题。>>  其实刘邦想换太子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统一天下以后他好几次动过这个念头。>>  此时的太子是刘邦的嫡长子,吕后所生的刘盈,后来的惠帝。刘盈一直表现的很好,忠厚仁爱,但是刘邦担心如此柔弱的太子无法面对这么复杂而恶劣的环境。>>  恰好刘邦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生的赵王刘如意表现出不少才华,刘邦常常说刘如意“类我”(其实或许说像刘邦也不是什么好话)。>>  母亲受宠、儿子又被皇帝说“类我”,这活脱脱是要换太子的节奏啊,只可惜他们受到的阻力太大了,朝中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反对。>>  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虽说是刘邦最宠爱的妃子,但是除了天天在刘邦面前哭泣请求他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之外,什么也不会做。>>  吕后就不一样了,这个生来就强悍的女人,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在项王的囚牢中都一路坚持了过来。她对局势的把握、对政治的敏感,远超项王韩信这种光会打仗的人。>>  吕后先是拉拢朝中有影响力的大臣,当时在时局上有影响力的元老功臣们比如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几乎全是支持太子的。如此还不够,吕后甚至说动了早已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就淡出朝政的大汉朝第一谋士,张良。>>  张良给吕后出了个主意:秦朝当年宫中的博士中有四个特别有学问的,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lù里先生周术。他们在秦朝灭亡之后隐居在商山,人称“商山四皓”。刘邦特别仰慕商山四皓,曾经多次去请他们出山,但都没有成功。如果刘盈能够请他们出山来帮助自己,那必定会让刘邦高看一眼。>>  刘盈还真的就请到了商山四皓。其实这也好理解,商山四皓是那种特别传统的文人,对于刘邦这样的小人自然不屑一顾。而刘盈是出了名的仁义,让他们在仁义的刘盈和“类刘邦”的刘如意之间选一个未来的皇帝,他们当然会选择刘盈。>>  就这样,一次宴会的时候刘邦看到了站在刘盈身后的商山四皓,大为感叹,认为太子羽翼已成,而且朝中大臣一票都是支持太子的,如果还是坚持要换他必定会引起时局的混乱,刘邦就此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  刘邦再爱戚夫人、再喜欢刘如意,也是刘邦,那个永远把天下放在第一位的男人。>>  刘邦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颇为凄惨的是,在他最后弥留的日子里,自己最好的朋友燕王卢绾也造反了。>>  其实卢绾的造反只不过是一场误会而已。>>  在燕国长期和匈奴周旋的卢绾不可避免的和匈奴之间有一些往来,其实这些往来也不是他自己往来,而是他有个叫张胜的手下和匈奴的人特别熟悉。>>  在刘邦出征陈的时候,卢绾鼎力相助,他听说陈派人到匈奴去请援兵,就马上也派张胜去匈奴那儿阻止匈奴人帮助陈。>>  这个张胜在匈奴结识了卢绾前一任的燕王、也是八大异姓王之一的臧荼的儿子。>>  臧荼的儿子对张胜说,刘邦现在特别信任卢绾是因为有陈这样造反的人,如果有一天这些有威胁的人都被铲除了,接下来要倒霉的就是卢绾自己,所以不妨放陈他们一条生路,慢慢打。>>  张胜把这个话带给了卢绾,卢绾害怕了,他低估了自己和刘邦的友谊,也确实是韩信彭越等人的连续死亡给他很大的震动,现在所有异姓王中只剩他和吴芮了。>>  于是卢绾开始不急着攻打陈等余党,变得犹豫,甚至还派使者去了陈的军队,告诉陈让他一直在外逃亡,不要和汉军做决战。>>  卢绾的做法最终被刘邦知道了,此时刘邦又听说卢绾的使者张胜长期和匈奴保持来往,在重病之际也没有多想,马上就认为卢绾是造反,火速派樊哙带兵去攻打他。>>  卢绾蒙受了这种不白之冤,没有像英布一样顺势就反了,毕竟他和刘邦的友谊还在,他只是带着数千人在塞下等候,等着刘邦病好一些就亲自去长安谢罪,和他当面解释。>>  卢绾等了很久,可惜最后他等来的消息不是刘邦病愈的消息,而是驾崩的消息。>>  吕后的为人卢绾最是了解,他和刘邦亲密的关系甚至一直遭到吕后的嫉恨。朝中大臣对于自己这个不劳而获的燕王的憎恶卢绾也心知肚明,自己此时回长安与找死无异。没有了刘邦,卢绾在汉朝就没了一切,于是他就这样带着悲痛,逃亡进了匈奴。>>  卢绾一逃亡,在刘邦离开人世之际,就已经可以算七个异姓王都被解决了,仅仅留了个完全可以忽略的衡山王吴芮而已。>>  诸侯王都铲除了,但刘邦留下了一票老乡,这群老乡在刘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刘邦一生的成功之路,非常符合我们一些现代公司战略的理论。>>  在一个组织的成长过程中,不但要有叼肉的狼,也要有看门的狗。>>  如果任人唯亲,不接纳那些自己本来圈子之外的贤才,那么这个组织肯定发展有限。所以刘邦需要韩信彭越英布这些本事非常大却不是非常忠心的能人,这些人就是叼肉的狼。>>  但如果一个组织里面全是叼肉的狼,那也肯定会出问题,一定要有一群自己的嫡系势力来做保护。>>  最典型的教训就是后来苻坚的前秦帝国,苻坚是一个特别能够容人的人,他的帐下聚集了无数来自于各个民族的精英,比如鲜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cháng等,但是他为了维护各个民族的平衡太过于打压自己的族人,导致了在前秦帝国里头居然没有一个重要位置是他自己的氐族同胞的。这样如果他一直战胜那没什么问题,他自己的绝对强势可以压得住局面,但他一旦失败一次,就像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那样,一个看起来无比强盛的前秦瞬间就变得四分五裂光辉不再,因为那些狼们不但纷纷独立了,还会回来咬主人一口。这样的苻坚不可能像刘邦一样屡败屡战,每次大败后都可以缓过来。>>  那些看门的狗虽然没有掉肉的狼厉害,但一方面他们也能咬人,另一方面他们绝对会死心塌地绝无二心,所以也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必要条件。>>  历代称霸之君都会培养出一群绝对忠于自己的嫡系势力。>>  有的人本来属于世家大族,有非常多的亲戚和族人可以作为天然的看门的狗,比如身后有着一堆姓曹或者姓夏侯的将领,所在的家族河间司马氏是后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望族,隋文帝的杨氏部族在北周声名显赫,唐高祖造反之前是的唐国公有一群在隋朝任职的李姓同族,宋太祖的赵家同样在后周也是一个大的家族等等。>>  成功的开国之君们也不都是这些贵族子弟,总有那么几个穷小子最终享有了天下,明太祖是一个,我们的主角汉高祖刘邦也是一个。>>  对这些寒门出身的人来说,没有那么多家里人可以帮自己,刘邦的兄弟中只有个弟弟楚王刘交还会读点儿书(当然也就只会读点儿书,打仗),其他的哥哥们基本上都是专业种地的农民,养家糊口尚可,争霸天下则丝毫无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想要打造自己的嫡系部队就不能靠家里人了,而是要扩大一点儿范围。>>  我们可以发现,刘邦手下有名的大臣,除了几个特别重要的比如张良陈平韩信彭越英布等,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来沛县和丰县。>>  沛县是刘邦的老家,丰县就在沛县的旁边,所谓的沛丰一带出来的这些人全都是刘邦的老乡。>>  这些老乡里有谁呢?前面提过好多了,再简单列举一下:>>  卢绾:燕王,刘邦最亲近的人。他本是丰县人,和刘邦同日出生,从小一起长大。>>  萧何:三杰之一,刘邦后勤的保障,最初是沛县县衙负责文书的小吏。>>  曹参:跟着刘邦的战将中战功最多的,原来是沛县县衙中负责刑狱的小吏。>>  王陵:汉朝后来的丞相之一,原来是沛县黑社会的大哥,刘邦曾经也是他小弟。>>  樊哙:刘邦手下着名战将,原来是沛县杀狗的屠户。>>  周勃:平定吕氏之乱的最大功臣,最初是在沛县专门给人在丧礼上吹笛子赚钱谋生的人。>>  夏侯婴:人称滕公,专门给刘邦驾车的人,原来是沛县县衙专门驾车的车夫。>>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包括郦商、灌英等不是沛县和丰县,但家乡也都不远的人。这些人都是最初刘邦还很弱小的时候就在家乡附近跟随了他的元从功臣。>>  这批人中没有一个造反作乱的(卢绾的反叛是一场误会),而且还都对刘邦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忠心,当初项王以王陵的母亲为要挟,逼王陵投降,结果王陵的母亲为了不让王陵离开刘邦,自己直接自杀;滕公几次救刘邦于危难;樊哙在鸿门宴上挺身而出替刘邦解围;周勃平定后来的吕氏之乱;他们个个都是真正大汉朝的肱骨之臣。>>  论心横手辣,刘邦也许比不上朱元璋,他没有像朱元璋那样把常遇春这样兄弟般的功臣都除掉,刘邦虽然对韩信彭越这些外面的诸侯王毫不留情,但是对于身边这些的兄弟还大体上是信任,虽然也有过一些怀疑(他也曾几乎杀了周勃和樊哙),但最终还都没有下狠手。>>  这样做是有好处的,我们可以看到吕后威胁刘氏江山的时候会有王陵周勃陈平灌英等人死命抗争,而威胁江山的时候,能打的将军都被朱元璋杀了,只得任人宰割。>>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排名前十的诸侯之前给大家列过了,分别是:>>  cuó侯萧何第一,平阳侯曹参第二,宣平侯张敖第三,绛侯周勃第四,舞阳侯樊哙第五,曲周侯郦商第六,鲁侯奚涓第七,汝阴侯夏侯婴第八,颍阳侯灌英第九,阳陵侯傅宽第十。>>  这里头,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奚涓、夏侯婴六人是刘邦沛县的老乡,而郦商、灌英和傅宽三人是沛县附近县的老乡,十人之中只有张敖一人不是刘邦的老乡,而他能够入选前十完全是因为他本来是赵王,刚刚被贬黜为侯所以地位较高所致。>>  刘邦的一生无疑极为精彩,不过他却集中绽放在了最后的十三年,在将近五十年碌碌无为之后,在最后的日子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君王。>>  刘邦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通过造反实现了从平民到贵族的跳跃的人,他才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真正实践者。一个没有什么特别厉害才能的地痞流氓,究竟是如何建立这种旷世伟业的呢?>>  时期有一个少数民族君王石勒,他评价自己说:“如果我和汉高祖同时期,那么只能给他做一个臣子;如果我和光武帝同时期,说不定可以和他一争雌雄;至于曹操这些只会欺负女子幼儿的人,我不屑于和他们做比较。”>>  石勒也是一个奴隶出生,最终建下基业称帝的君王。从他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在后世君王中的地位之高。刘秀是自己擅长打仗打下的江山,曹操司马懿不但是用兵能手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才能,可似乎他们比刘邦这个根本什么都不会的人反而低了好几个档次。>>  韩信对刘邦的评价很到位:“不善将兵,然善将将。”没错,刘邦虽然不会打仗,但他会用人,是真正孔子所说“君子不器”的代表,虽然没有任何才能,但却可以让其他所有有才能的人为他所用,这才是真正的大才!>>  具体的才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可刘邦这种惊天的大才,也许真的和史书上说的一样,“殆天授!”>>  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如果两汉蔓延的这将近五百年里,要真正评出一个最厉害的王者,那必定是刘邦!>>  《天汉八十年》第一个皇帝汉高帝刘邦部分结束,前后15年,共三卷:第二卷:反秦战役三年反秦,“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看三个楚国人如何颠覆铁血嬴秦。第三卷:楚汉相争五年抗楚,看刘邦如何完成几乎不可能的逆转,看项王如何一步步走向末路。>>  第四卷:高帝平乱>>  天下一统后的日子也不安稳,刘邦在为新生的王朝四处补漏。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hanchaogushi/28834.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