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戚、宦官等与皇帝较为亲近,大臣们为谋取一己私利,,这无疑会影响政局清明,甚至丧失士大夫人格。外戚与宦官之所以能 呼风唤雨,拥有大权,实际上还是来源于皇帝的权力让渡,也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但是,当其权势达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就走向了皇权反面,成为皇权的异化 物,反过来凌驾于皇权之上,操纵皇权,甚至将皇帝自身的生杀予夺都操于其手。外戚、宦官纷纷粉墨登场,权势赫赫,影响甚至决定朝政与国策,而他们自己也野 心勃勃,觊觎皇位,势必对刘氏统治产生隐患。最后才有外戚异类的篡夺政权,消灭西汉,建立新朝。东汉立国后,外戚、宦官二患同样严重——如果不是更严 重的话,我们下文再作讲解。
首先说外戚专权。外戚者,主要指皇帝老婆(即皇后)或母亲(即太后)的父母叔伯兄弟姐妹之类直系亲属。两 汉的外戚政治,在中国历朝中是最有特色也最严重的。其始作俑者、后继者们的“榜样”,自然是高祖之妻、有大汉“国母”之称的吕后了。前文已有详细讲 解。她刚毅而残酷,杀死赵王如意,断戚夫人手足为“人彘”,在惠帝时期“垂帘听政”,此后少帝刘恭、常山王刘弘时期更是由她“东朝”专权,并压抑同姓诸 王,排挤元老重臣,打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禁令,大封吕氏子弟为王候,以巩固其权力和地位。吕后先后封吕台等6人为王,吕种等10余人为候,培 植起一个吕氏外戚集团。外戚虽已出现,但由于元老级大臣的约束,使得他们仍不敢越雷池一步。吕后死后,诸吕欲图发动叛乱篡夺刘家江山,遭周勃、、刘章 等诛平(一阵刀光剑影、惊心动魄,却很快消弭于无形,进一步说明那时外戚政治还在最初状态,底气不足,力量有限),拥立代王刘桓为帝,即文帝。但外戚与刘 姓诸王已势不两立,为后世的外戚专权与宦官勾结、王莽改制埋下了伏笔。毕竟,你杀得完吕氏,却杀不完所有戚族,这是那个时代无法解开的结。自此后,西汉历 代皇后,除昭帝生母钩弋夫人被其父武帝赐死(就是担心外戚专权而为)外,如文帝母薄皇后、景帝母窦皇后、武帝母王皇后、成帝母王政君等,均以太后身份居长 乐宫垂帘听政。
两汉历代皇帝时期,外戚均权倾朝廷,,只是具体其作为好坏、利弊大小的不同而已。如文帝之妻、景帝生 母窦太后的侄儿窦婴,景帝时任大将军,武帝刚登基时任丞相,不久被刘彻罢黜,他曾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景帝之妻、武帝生母王太后的同母异父 弟弟、刘彻的舅舅田,武帝时期先后任太尉、丞相,后因私怨杀窦婴,权势赫赫,但对汉武初政有较大辅佐作用;武帝第二个皇后的弟弟、外甥霍去 病,分别任大将军、骠骑将军,是两汉乃至中国古代的两大名将、军事家,对抗击匈奴、稳定边境,建立了莫大功勋;昭帝皇后上官氏的父亲、刘弗陵的岳父上官 杰,昭帝之初也曾高居庙堂,盛极一时;而上官氏的外祖父、的同父异母弟弟霍光,在昭宣二帝时期更是列诸辅政大臣之首,集大司马与大将军于一身,把持 朝政,为所欲为,但他对延续汉武盛世,执行休养生息,实现昭宣中兴,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后,宣帝刘询后期的史高(宣帝祖母、昭帝 母亲、武帝之妃史良娣的弟弟)、许延寿(宣帝皇后许氏的叔叔),元帝刘时期的许嘉(刘的舅舅)等,也先后曾高官厚禄,权凌众臣,威胁皇权;元帝时期还 另有宦官干政。成帝刘骜时期,其生母皇太后王政君之弟、他的几位王氏舅父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等,皆封为侯,且次第任大司马兼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 军、骠骑将军,王氏势力左右着西汉后期整个朝廷。最后才有王政君之侄(后为汉平帝皇后王氏之父、刘岳父)、大野心家王莽的粉墨登场,从代叔父王根为大司 马领尚书事起,一步一步控制政局,而终于取刘家天子而代之。其间只有哀帝刘欣登基之初数年,重用其舅父、生母丁太后之弟丁明和祖母傅太后之弟傅喜(也都是 戚族),而让王莽郁闷、收敛、等待、蓄养了一段时间。
再说宦官干政。宦官(后另名太监、阉人)是一种由于后天因素,被制造和改变得非 男非女的怪物(虽说是迫于无奈),孳生于中国古代封建宫廷里的一个既可怜又可悲、但有时又非常可怕可恨可恶可耻的群体。根据柏杨的总结,宦官们“一是自 卑,因为他们没有生育能力和性交能力;二是没有高深知识,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受高等教育;三是多少都怀着对常人的仇恨和报复心理,因为他们曾因贫苦而被阉 割;四是缺少远见和伟大抱负,因为宫廷生活极度狭窄和现实;五是缺少节操,因为宫廷轻视节操,有节操的人在宫廷中不能生存”,所以能指望他们做出什么好事 呢?前文已提到大宦官赵高,由于他的好使阴谋、贪恋权术,导致嬴氏政权覆亡,他要负很大责任。秦汉时期,由于“百官之首”丞相位高权重,皇帝与丞相之 间必然产生矛盾;特别是那些叱咤风云、喜欢独断专行的强硬帝君,对此尤其不满。于是,精明、英武的便开始选用身边的宦官位列中书,掌尚书之职,出纳 文书,以削弱丞相权力。这些人与皇帝极为亲近,俨然已成为决策机构,称之为“内朝”;而与之相对应的以丞相为首的行政机关则沦为“外朝”。外朝机构虽并未 做调整,但权力的重心明显已偏向内朝一边,外朝只是一般的执行机构而已。这也就在制度上为宦官拥有参与行政决策权提供了保证。特别是在元帝时期,宦官干政 最为猖獗。刘与其说是个皇帝,倒不如说更像个文人。他多才多艺,感情丰富,温文尔雅,淡泊无为;但优柔寡断,执政不力,而使宦官弘恭、石显等趁虚而入, 参与朝事,开后世宦官外戚迭相为政之局(尤其发展到东汉时为甚)。
汉武帝晚期,西汉王朝已呈衰败之势,昭宣中兴虽有所缓和,但内在的 激烈矛盾只是没暴露出来而已,至元帝、成帝便开始走下坡路。皇帝亲近宦官和外戚,与百官产生矛盾,皇权削弱,朝局动摇,政策难施。元帝统治时期,天子犹豫 不决、疏于理政,而宦官、戚族相互勾结、一片混乱,且放弃汉初以来迁关东豪强充实关中之制,中央集权受到威胁,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农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起 为“盗贼”。成帝统治时期,政治腐败、国事废弛,皇帝纵情声色、淫欲无度,嗜酒贪杯、癖好微行,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土地,导致铜车起义等大规模农民起义爆 发,汉朝就此衰落,病入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