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韩信也是大丈夫

能屈能伸,即在不得志时能承受屈辱,克制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抱负。所谓“知行知止惟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韩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与他相比,恐怕也要逊色三分。韩信的一生富有极强的传奇色彩。他起自布衣,早年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差点 被斩首。后来时来运转,遇到了萧何,才得以施展才华,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可谓是西汉的第一大功臣。但是,这位大功臣早年也是忍辱负重,才有了 后来出头的机会,其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便是漂母赐饭,跨下受辱的故事。
  韩信本是淮阴人,出身贫寒。史书对他没有明确的年龄记载, 依据各种有关情况的判断,大约出生在秦始皇统——中原的战争开始(公元前230年)之后不久。他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过着艰难 穷困的日子。韩信大约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家庭不幸降临,母亲去世了,只留下他孤零零一个人。韩信自母亲去世之后、立志成名的决心愈来愈坚。他不屑于务农、 做工、经商,而醉心于学武习兵。但现实生活却是无情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这是很有道理的。失去母亲的照顾,又不会料理生活,没有经济来源, 吃饭便成了韩信的最大问题。他过着流浪乞讨的生活,常常四处寻食,或到熟人家混饭吃。他曾经多次投靠在邻乡的一个亭长家里求食,一连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很 反感他,就设法赶他走。于是每天全家都提前吃饭,等韩信到吃饭的时间去时,已没有饭了。韩信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从此便不再去亭长家了。
   壮士也要为“五斗米折腰”,再也没有地方可以混饭吃了,只好学姜太公到河边钓鱼谋生。但狡猾的鱼儿偏偏不上钓,韩信也只有继续挨饿。这天,就在韩信钓鱼 的地方,有几位老太太在那里漂洗丝棉。其中一位老太太见韩信饥寒交迫,知道他没有饭吃,便把自己带来的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几十天过去了,韩信很感动。在漂 母做完活与自己分手时,韩信诚恳地对她说:“我将来一定要百倍地报答您。”漂母觉得他很不争气,愤愤答道:“你这样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自己不去挣饭吃,我 觉得你可怜,才给你饭吃。像你这样没出息的人,谁指望你报答,你还是自己快找谋生之道吧。”韩信心中痛苦极了。他知道好心的老太太不可能理解自己,也便没 有解释,但已在心中暗暗立誓。
  当时,淮阴市有一个屠夫对落落寡合又清高的韩信很反感。一次,年轻屠夫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 高又大,身带佩剑,其实是个懦夫。”他叉开自己的双腿,无耻地要求韩信:“你要是个不怕死的男子汉,就抽出宝剑把我杀死;你要是不敢杀我,就从我的胯下爬 过去。否则,你就别想离开这个地方。”一句话激起心高气傲的韩信满腔怒火。他瞪着面前丑态百出的无赖,思绪如奔腾向前的淮河水,久久不能平静。他真想抽出 宝剑,将这个无赖一挥两段,但是他自知不是这个屠夫的对手,如果不爬必定会讨来一顿拳脚;而如果爬了,也顶多只是被人嘲笑,权衡利弊后,韩信终于低下了他 那高傲的头颅,匍伏在地上,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周围聚信的围观者,一齐哄笑起来。他们都以为韩信真是一个懦怯的人。他们哪里知道,韩信此举是他内心斗 争胜利的表现,是一位旷世奇才的大智大勇,唯有大丈夫,才有的能屈能伸的胸襟。韩信在孤独、贫困、屈辱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从而形成了他特殊的志向、才 华、情感和性格,给其日后的功业创造了许多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韩信20岁左右的时候,我国爆发了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9年 (秦二世元年)7月,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并很快燃成燎原之势。面对这一形势,韩信看到了秦朝的必然灭亡。但究竟鹿死谁手,谁能最后灭秦并 平定天下,一时还难以看清。他深知自己缺少必要的政治条件,无法独立起兵;但自己有智慧和才能,必须以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做依靠,从而完成灭秦并平定天下的 大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志向。
  韩信满怀抱负,一心想投靠项梁,可惜项梁没有重用他。后来,韩信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萧何认为韩信是 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几次向刘邦推荐,但同样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韩信觉得刘邦不重用自己,便连夜离开南郑。萧何听到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刘邦打招呼,就 连衣带人去追韩信。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足智多谋,又与刘邦共同起事,刘邦没有萧何,就象失去了左右手,所以成天坐卧不安,非常生气。
   两天以后,萧何突然来见刘邦。刘邦又气又喜,责怪他为什么也私自逃跑。萧何向刘邦解释说:“我哪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刘邦问:“你去追谁?” 萧何说:“我去追韩信。”刘邦不以为然,骂道:“逃亡的将领有几十个,你从来没有去追赶;你说去追韩信,这明明是在欺骗人。”萧何赶快向刘邦解释说:“大 王,你不知道,那些逃跑的将领才能平庸,并不难得,象韩信这样的将领才是举国无双。大王若是只打算长期在汉中当王,不谋进取,不用韩信倒也可以;但是,如 果想争夺天下,缺了韩信,就没有人为你领兵征战,你的愿望就实现不了。所以用不用韩信,就看你今后做什么打算了。”刘邦一听,急忙说:“我也很想向东发 展,哪能长期在这里当这个不争气的汉中王呢?”萧何乘机说:“你既然决计东征,就要任用韩信。你能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如果仍然不肯重用,韩信终究还 会逃跑。”刘邦不得已地说:“看在你丞相的面上,就让他当个将领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当个将领,他仍然不肯留下。”刘邦犹豫了一会儿说:“给他个大将 当当,怎么样?”萧何十分高兴,立刻赞同说:“太好了!”
  汉王刘邦答应拜韩信为大将。拜将仪式结束以后,韩信被让到上座,刘邦问道: “萧丞相多次在我面前推荐你,你有什么锦囊妙计呢?”韩信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刘邦:“大王要东征,夺取天下,你的对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刘邦回答 “是”。韩信接着又问:“你自己权衡一下,论勇悍仁强,你和项王相比谁强?”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不如项王。”
  韩信见刘邦还有 点自知之明,便又继续说道:“是呀,我也认为你比不过项羽。我曾在项羽手下干过,很了解他的为人。他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声怒吼,就能吓退成千上百的 敌人;但是他缺乏头脑,不善于任贤用能,驾御良将,所以这不过是‘匹夫之勇’。项羽待人还算恭敬慈爱,谈吐也比较温和,部下有了疾病,他又很同情,为他们 分忧,并把食物分给他们;但是当部下立了功,应该封赏时,他又很悭吝,犹犹豫豫,迟迟不肯把印绶颁赐给人家,这不过是那些见识短浅的‘妇人之仁’。接着, 韩信指出,项羽虽然称霸天下,驾御诸侯,却违背义帝的盟约,分封亲信,所以诸侯都不满意;项羽为人残忍,所过之处,烧杀抢掠,天下多怨,百姓不服。所以项 羽名为霸王,实际上很不得人心;项羽貌似强大,但很容易由强变弱。他对刘邦说:“如果您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勇武之士,有什么强敌不能被您诛灭?如果 您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功臣,谁还敢不唯命是从?如果您统率仁义之师,并利用许多将士思念故乡的心情,进行东征,有什么敌人不被您打得落花流水?”他认为, 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率领的秦军死伤不可胜计,项羽又把降卒二十余万全部活埋,只有他们三个人例外,秦中父老对他们早巳恨之入骨髓,项羽硬是把他们 分封为王。另一方面,刘邦入关之后,秋毫无犯,并废除秦时苛政,与秦百姓实行约法三章,所以人人都希望让刘邦在三秦地区称王;对项羽违背盟约,把本来应该 封在关中的刘邦,封到偏远的南郑,三秦地区的百姓也愤愤不平。所以,韩信对刘邦说:“如果您举兵东征,三秦地区可以传檄而定!”
  这 里,韩信精辟地分析了灭秦后的形势,不仅预测到楚汉之间必将争夺天下,而且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利弊得失,指出项羽虽然强大,但是由于他只有匹夫之勇,妇人之 仁,诸侯不平,百姓多怨,所以会由强变弱;刘邦虽然弱小,但是只要顺应民心,适时东征,迅速平定三秦,就会由弱变强,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韩信在分析形 势时,不是单纯从军事力量的对比着眼,而是把战争的胜负同人心的向背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了超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提出了东进的具体部署,使 刘邦看到了希望。所以,刘邦听了,喜出望外,感叹自己跟韩信相见恨晚。接着就根据韩信作的计策,着手部署兵力。一方面让萧何留守南郑,巩固后方,负责向前 方输送兵员和粮饷;一方面调兵遣将,亲自率军进攻关中。从此,韩信真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楚汉战争中崭露头角。
  垓下会战彻底打败项羽 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到达封地,找到当年曾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大娘,赏给黄金一千两作为报答。又找到那位亭长,只赏给他一百 钱,对他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最后,他召来那位曾让他受到胯下之辱的屠户,不但不杀他,反而还任命他为楚国中尉,并对将领们说:“他是一 个壮士。当时他侮辱我时,我难道真的不敢杀他吗?不是的。但我杀了他就不能成名,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所以我忍辱而达到了现在的境地。我真该谢谢他啊, 他磨练了我的意志!”
  一般说来,能屈能伸不像是智谋,更体现出一种器度,一种素质。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人意的事, 而这时,敢于碰硬,虽不失为一种壮举,但非要用鸡蛋碰石头,做些无谓的牺牲,也就没必要了。所以韩信的能屈能伸仍然是一种智谋,一种投资痛苦、回收时间较 长的智谋,甚至还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智谋。正如韩信自己所说的,没有当年忍胯下之辱,哪有后来的齐王楚王?哪有后来的淮阴侯?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hanchaogushi/2217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