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在位,元帝之孙,成帝刘骜之侄。少年聪慧,为帝昏庸,断袖之癖,遗臭万年。在位6年,曾想有所作为,但奋斗后了无成绩,便灰心堕落。病死,终年26岁,葬于夷陵(今陕西咸阳西)。谥号哀帝。>
儒雅天子登基之谜
成帝被赵氏姐妹折腾得没有了子嗣,只好从刘氏近支中去寻找。当时有两个对象可以选择,一是成帝异母弟中山王刘兴;一是侄子定陶王刘欣,他还是小孩子。刘欣,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袭位成王。幸亏他的祖母,元帝的傅昭仪和几个好老师把他抚养长大。成帝没有男孩,收他为养子。他的生活条件是富裕的,所以能够受到很好的教育。十七八岁时,就已经饱读诗书了。
他受自己的祖、父辈影响,从小崇尚,一举一行,都透着儒士的风度。
到底立谁为太子呢?大臣们争论不休。成帝便把刘兴和刘欣叫到宫里,当着大臣的面对他们来了个测试。
成帝问刘欣:“听说你把自己的国相、师傅、中尉都带到长安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刘欣听后从容答道:“按照陛下的规定,诸侯来朝见国君时,可以由二千石的臣僚陪同。他们都是二千石的俸禄,所以就要他们都来了。”
这回答并不怎么样,可是终究有个回答。成帝又考他对诗书的背诵和理解,刘欣都应答得很好,令成帝和大臣们十分赞赏。
成帝回头测问刘兴了,这人有点夯头笨脑。“刘兴,你为什么只带你师傅一个人入朝呢?说说理由吧。”
刘兴搔了好一会儿头皮,说:“就带一个人呗,有什么好说的!”
这不合应对的规矩,皇帝问话,是必须做出回答的。
成帝不高兴了,又测验他的学问,要他背诵《尚书》中的一段,他磨蹭了半天,也没有嘣出半个字来。吃饭的时候他倒来了劲,满口满腮地吃了一头汗,也许是撑得过多了吧,他几次站起来松腰。这种粗俗的模样,使他丢尽了脸面。而那个刘欣呢,却十分儒雅,吃得彬彬有礼。
两相比较,成帝当然喜欢刘欣了。于是和大臣们计议,立刘欣为太子。
当成帝把这个决定告诉刘欣的时候,刘欣竟然推辞说:“我有什么德能敢当太子大位?陛下尚年轻,以后定会有子嗣的!”这使成帝更喜欢他了。
其实,这不是刘欣有意做作,实是他的真意。汉朝的日渐衰颓,他早就了然于心,到长安来做个收拾破烂的皇帝,远不如做个安稳的藩王。尽管他并不热心太子之位,可不到两年,成帝猝然而崩,把这个他不艳羡的皇位扔给了他!
既然当上了皇帝,刘欣就想好好地当一回。他知道朝廷被外戚王氏把持着,所以一上台,就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他是个温和的人,在强化皇权的同时,对王氏 集团也不做得过分,免得激起变故。再说了,在他上面还有个太皇太后王政君,她是王氏专权的始作俑者,弄得急了她也是会说话的。
有了权 力,他就想为国家做些事情。那时,国力衰退,民不聊生,迫在眉睫的急务是节制贵族豪门的剥削,以缓和民众与上层阶级的矛盾。但他不敢动大手术,只是在一些 小的方面试着进行。如他下诏限制豪门的田宅和奴婢的数量,罢乐府官、罢齐国三服(管理纺织制造)官等等,但即使这些小的改革,也受到了官僚们的激烈反对而 无法贯彻。
刘欣深深地觉得自己的皇权不够威重,无法威服天下,就搞个“再受命”的仪式。就是说做皇帝,是上天授命,他想求上天再 授给他一次,使天下人明白他的一切作为都是顺天应民之举。没想到他这一招非但没有取得实效,反而弄巧成拙了,使人觉得汉朝真的气数将尽了,国势减弱。
人对世事绝望后,往往想些自我陶醉的办法,不然,日子就无法过下去了。对于皇帝,欺骗自己的陶醉之法,无非就是声色犬马,可是,这几样刘欣都不喜好。就 连自己美若天仙的皇后,也都懒得应付。可怜一代饱读诗书,也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却没有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无力承载江山社稷之重责,最终却落得自甘堕落, 进退不得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