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曾在北京工作近700年 20世纪50年代才退役

核心提示:到20世纪50年代,骆驼从北京的运输业中退役止,骆驼在北京工作了近700年,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何:佚名,原题:《骆驼曾在北京"工作"近700年20世纪50年代才退役》

拉骆驼的是指过去在北京市郊及山区用骆驼驮运货物的行当。拉骆驼的把几头骆驼用较细皮绳穿通骆驼的鼻孔,形成一串,称为“一把儿”。每头骆驼驮着两个麻袋,内装石灰或煤块儿。拉骆驼的平时沿街售卖,除贩运石灰、煤块儿,拉骆驼的也贩运其他货物。拉骆驼的一向劳累清贫。他们不远数十里将货物从崎岖的山区运到城里来,获利甚微。加上再卖不到好的价钱,除去自己吃饭、骆驼的饲料,就所剩无几了。

每天清晨,街道上在繁忙的人流中夹杂着一队队负重的骆驼不紧不慢地穿行。旧京时代,交通不发达,人们则利用骆驼能负重、耐跋涉、性温驯的特点搞运输,以补充运力的不足。从13世纪,骆驼参与忽必烈修建元大都城算起,到20世纪50年代,骆驼从北京的运输业中退役止,骆驼在北京工作了近700年,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老北京,官家也养骆驼,服役运输;但更多的是京城西部或西南一带“驼户”饲养的骆驼,为了靠骆驼运货拉脚挣钱,养家糊口。城里人要建房、修房,驼户就拉骆驼往城里送砖、送石灰、送木材;城里人要做饭、取暖,驼户就拉骆驼把西山出产的煤、炭、柴草等运到家门口;城里人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山货”等,也是驼户拉骆驼按商家的要求运到指定的场所;远郊或山里的果农,在秋季收获的季节,采摘下来的水果需要骆驼运往城里市场或果子市销售。

那时,一道高高的、厚厚的城墙把城市与其他地方隔离开来。城门,清早开启,晚间关闭。人们服从着这种管理,基本上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清晨,随着悦耳的驼铃声,满载的驼队已早早来到城门外等候,以便进入城门送货。

据史书记载,京西的门头沟和房山盛产煤炭,阜成门即为明清时期骆驼运煤进城的重要通道。“凿断山根煤块多,抛砖黑子手摩挲。柳条筐压高峰处,阔步摇铃摆骆驼。”一首清代的《竹枝词》简单形象地描述了北京这番景象。每天清晨卯时,运煤的骆驼排着长队走过,颈上的铃铛摇摆晃动,叮当作响。这种专门运煤的骆驼,被时人称为“煤骆驼”。那个年代,拉骆驼跑城儿的生意主要集中在秋、冬、春。三季中冬季最为繁忙,因为天冷,城里居民普遍使用煤炭,需求量非常大,特别是煤块火力大,居民都爱用,而骆驼队驮的多是煤块。西山开凿出数不清的煤,煤再由煤工制作成煤砖。成批的煤块和做好的煤砖用柳条编制的筐装起来重重地压在驼峰上,运煤的骆驼昂首阔步、稳稳当当地走在北京的街头。凡是从京西、京西南往城里驮运煤、炭的驼队,多是直奔城西侧的广安门。那时,广安门外是京城煤的集散市场之一,广安门内则有石灰等建筑材料的集散市场。在这些市场里,驼户们不管有没有熟人,只要有货,在这儿都能做成买卖、达成交易。或通过掮客,或直接找买主“捏价”。“捏价”,就是买卖双方俩人手拉手,在袖口里使手说话,你知我知,绝无第三人知。在这里,信用是第一位的,失信的人,就再没有人和他做生意了。讲好价,或把货就地卸下,或按要求直接送到指定地点。至于熟人、老客户、老用户、老主顾就不再通过集市了,驼户按照要求拉着骆驼直接送到家中或指定地点。双方熟识得像亲戚一样,货款是按月、季、年结算的。卸完货,用户一般要留驼户进来喝茶、吃饭,或是送点什么意思意思。双方关系很好,有时用户想不到的,驼户也会拉着骆驼按时送来。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918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