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运动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传统运动项目牵钩之戏

拔河为双方各执绳一端进行角力的体育活动,属于中国的传统运动项目。

拔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拔河这项活动,不过在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钩强”或“牵钩”,后演变为荆楚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

2015年12月,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一起申请的拔河(Tugging rituals and games)成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隋书·地理志》称,故楚地南郡、襄阳一带“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

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其事亦传于他郡。”这里的“牵钩之戏”,实际上是当时配合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

古代拔河运动“牵钩”的起源

那么,“钩强”或“牵钩”是怎样出现的呢?《墨子·鲁问》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执,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败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执,亟败越人。”文中提到,公输子鲁班楚国设计制造了一种在战船上进行水战的兵器,叫做“钩强”。敌船败退时,可用“钩强”钩住敌船,使其不能逃脱;敌船行进时,又可用“钩强”顶住敌方船只,使其不得靠近。牵是拉的意思,钩指钩拒。这一形式用于军队水战的训练中,可以锻炼水军战士作战时钩拉或强拒的能力,故称之为“牵钩”。当时,楚国在训练水军时,是用薄竹片劈成细条做成的“篾缆”代替长钩,将士分成两队,各执篾缆的一端进行对拉,互相较力。

后来,楚国的这项水军“教战”项目,逐渐普及到民间,广为流传。南朝梁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称,立春之日,“为施钩之戏,以绠作篾缆,相霄(系)绵亘数里,鸣鼓牵之”。施钩即牵钩。特别是临水地区的各水乡渔村,渔民们仿效“钩强”制作成类似近代带有“挽子”的篙,作为使船的工具。与此同时,有的地区还把这项军体运动变成一项民间的体育娱乐活动,形成为一种习俗,每逢佳节就用“牵钩”之戏来进行庆贺。

谈及拔河活动的起源,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可见,楚国训练士兵练牵拉气力的“牵钩”活动,就是的拔河运动的雏形。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626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