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对海洋都有哪些探索?

驾驶着吃满风的船只,劈开雪白的浪花驶向天边,驶往一个奇异的世界,会见说着另一种语言,过着另一种生活的人们,把我们的也奇异送给他们,把他们的“奇异”带回故乡。这是多么令人向往,多么引人入胜的事业呵!

当我们的祖先还只能制造小船时,航海事业就开始了,只不过所走的路途短一些而已。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建立了海上坦途,北起渤海,南到越南,海上交通畅通无阻。与东邻日本的往来,已经记录在官方的史书上。

南洋的航线,通向菲律宾、苏门答腊、柬埔寨、缅甸、印度,伊朗,斯里兰卡、阿拉伯,直到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隋唐时期,钱塘江口的明州(今宁波)、福建的泉州、广东的番禺(今广州)都是船舶进出的港口。当时南方的海道也是从广州起程,驶往印度。在唐朝的都城里有专归外国人居住的区域。

宋代,那航船乘风破浪的情景,更是壮观。满载货物和近千人的大船,张起风帆,驶往远洋。他们除了用指南针定航向之外,还用绳索测海深,取底质样品或根据水色来判别航路。最早的海上测量大概是从这时开始的吧。

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其光辉业绩已载人世界航海史,传为佳话。从公元1405年6月(明永乐三年)第一次远航,到1433年7月(宣德八年),郑和进行了“七下西洋”的航海探险。28年7次纵横于南海和印度洋上,最远达到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

这只庞大的船队,拥有巨船62艘,附属船百余艘,每次出海都在20000-27000多人之间。所到之处,传播交流了文化,增进了人民伺的友谊,建立了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开展了对外贸易,当然这也为大张明王朝的国威,对巩固明王朝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中,在利用“牵星术”和罗盘测定航位、航向的同时,对所经海区的深浅、停舶处的底质等都进行了观测记录。船队出国时总在秋冬之后,回国时却在夏秋之际,这说明那时我国航海家早已对印度洋上的季风规律有了相当的了解。

南宋王十朋就有过:“北风航海南风回”的诗句,那末明代郑和乘东北季风渡印度洋,乘西南季风返南海就不算稀奇了。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619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