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教育制度是什么,社学是如何兴起的?

元朝的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不太重视,但社学的出现却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后世的教育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加强统治,元朝廷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崇儒重道的措施。尊崇孔子,推重道学,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的教育思想。其学校体制主要有国学、地方乡学、书院、社学四种。

元统治者本身是蒙古贵族,比较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所以除学习汉文化的国子学外,还专门设立了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以蒙古贵族中的优秀子弟为教育对象,主要课程是学习翻译成蒙文的《通鉴节要》等,可见其仍是以汉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回回国子学主要教授“亦斯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字。

元代的地方教育并不发达,地方上的官学也没有普遍建立,因此才兴起了社学。村社本是一种带有一定行政性质的乡村组织。据记载:“诸县所属村疃,五十家为一社,择年高晓农事者为社长。增至百家别设社长一员。……社长专以教劝农桑为务。”“每社立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使子弟入学。”

据此,我们可知元代的社学是在广大乡村中设立的带有普及性质的学校。当时社的规模与现在的村差不多。社学中不但学习经学之类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学习生产技能,紧密结合农业生产的实践进行教学。

另外,元朝的教育有根据“季节性”的特点。即农忙时学生参加生产,农闲时则入学学习,很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当时的社学对普及文化,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社学的设置,与后来乡村间普遍出现的村塾也有密切关系。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guoxuewenhua/5617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