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赶跑了英雄也就葬送了胜利

燕惠王一即位,不是鼓励安抚乐毅继续努力作战,再建奇功。而是想用几个自己信得过的人,抓紧把权力和利益拢到自己手里。
  乐毅在外连年征战,没机会和太子沟通感情,所以和这个新王没什么私交。更糟的是惠王做太子的时候就对乐毅不满意。
  自古以来就在不断产生两种人,一种人是英雄,一种人是英雄的天敌:小人。
  骑劫在燕将当中,武功高强,作战勇敢,战场上单打独斗或做个突击队长,绝对是把好手。但如果做统帅,论智慧谋略就素质欠佳了。大谋略没有但小聪明不缺,他看乐毅灭齐已近尾声,就想夺占了他的总司令位子,从而抢到了一份名誉和功劳。
   骑劫和惠王在太子时就有良好个人感情,而且在惠王为太子时,他就见机找到太子说:齐王已经死了,只剩两座城还打不下来。虽然其他四国捞点便宜都已经撤军 了,以燕军的实力,夺两座城还绰绰有余。我听说:乐毅拖延时间是想自立为王(后世吃同样亏的英雄也不少,韩信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位)。
  太子就把这话说给了昭王,昭王听了这话气得不行,瞪着眼睛问太子姬乐资:先王的大仇,没有昌国君怎么能报,他就是真的想做齐王,以他的功劳也没什么不可以的。立刻叫左右侍卫按倒太子就打了二十板子,本来是想教训教训让他长长记性,可好记性没长,仇结下了。
  昭王还真就派使者赴齐,下旨授乐毅为齐王。乐毅感动得泪流满面,说什么也没接受。昭王说:我就知道乐毅是个忠心报国之人,对燕没有二心。
  可问题是昭王和所有集权者一样,都想权力与寿命同在,寿命与天地永存,就信神仙之术,让方士炼丹吃出了内热,死了。心中早就以乐毅为敌的惠王嗣了位,还会有乐毅的好日子过吗?
  惠王派骑劫来接替乐毅为统兵大将,召乐毅回国。乐毅一想我回燕国还有我的好吗?干脆,走吧。家也不要了,就投了赵国
  赵惠文王像得了宝贝一样对待乐毅,把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东南观津)封给了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的尊重让燕国感到很害怕。所以燕惠王对乐毅的家人很客气,而且对乐毅的家人乐间等也依然使用如故。
  乐毅的离去可是让另一个人高兴得不得了,当然这里也有他施行反间计所产生的功效。这个人就是齐国光复的创造者——田单。
  田单在密切注意乐毅的动向,乐毅走了以后,骑劫一到任,他就开始着手准备反攻,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凝聚即墨人心,增强齐人对燕人的仇恨,最后利用火牛助战,大破燕军,连骑劫也没躲过这一劫,被田单在战场上刺死。乐毅夺占的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又被田单夺了回去。
   燕惠王面对败局,才知道乐毅是燕国不可缺少的栋梁,后悔了,但是晚了。又派人去请乐毅回国,乐毅给燕王回了一封信算是答礼,但人没再回来。燕王怕赵国用 乐毅来伐燕,就提拔重用乐毅的家人,封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用乐毅的从弟乐乘为将军。燕王有了这个举动也就部分化解了乐毅心中的怨愤,从此常在赵、燕 之间往来,主要从事于两国友好关系的维系。两国都用乐毅为客卿,虽然没有实事实权,倒也落得轻闲还有事做,后来乐毅就这么终老在赵国。
  一代名将,一生只做了惊天动地的一件事,留给了后人一个永远没有答案又永远都答案明确的话题:贤臣事昏君,昏君怕贤臣,乱时用,平时怕,永相疑。昏君不亡,贤臣难得善终。
  燕惠王在乐毅离赵后,曾假意地给乐毅写了一封信,以攻为守地先责备了乐毅一番,然后又是道歉,又是劝归。乐毅给惠王回了一封信,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报燕惠王书》,全文录下:
  臣不,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意,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 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故受命而 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王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 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率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 财宝车甲珍器尽收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谦于志,故裂地而封之, 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燕惠王在公元前272年去世,他的儿子燕武成王继位。
  燕武成王在公元前258年去世,他的儿子燕孝王继位。从“武成王”这个谥号看,在任期间应该有不错的军武业绩,但并查不到相应记载。
  燕孝王只在位三年就去世了,把班交给了儿子姬喜,也就是燕王喜。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lishirenwu.com/chunqiuzhanguogushi/4495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