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霸主:相传,春秋初期的诸侯列国就有140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下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也是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也是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被称为“春秋五霸”。历史上的春秋五霸是指、宋襄公、、和楚庄王。
最先成为霸主的齐桓公:齐国在齐桓公统治时期,任用为相,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在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即位后,便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日益强大起来。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又召集诸侯国在蔡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会盟上正式承认了齐恒公的霸主地位。
不能算霸主的霸主宋襄公: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爵位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己莫属。
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来,然后指挥500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最后宋襄公被楚国抓走后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讲仁义是使宋襄公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而以仁义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过他也是有名无实,不能算是真正的霸主。
中原霸主晋文公: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他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90里。古代军队行军30里叫做一舍,90里就是三舍。晋军“”,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又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从此便成了中原的霸主。
另一个中原霸主楚庄王: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日渐强盛。
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带领秦国强大的霸主秦穆公: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日益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国所阻,因此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
诸侯大国不断争霸,说明了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新兴的地主阶级也纷纷起来夺权,周朝的奴隶制实际是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小知识 “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
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八种说法,这八种说法如下:
(1)“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史记》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4)“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5)“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6)“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7)“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郑庄公、楚庄王”——《辞通》
(8)“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夫差、勾践”——部分中学课本。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